黎平县坚持文化引领发展战略,以“五步工作法”为指导,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发挥自身优势,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入手,将 “文化扶贫”落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加强文化市场主题培育,指导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文化特色,开发创意2件以上文化旅游产品,每个乡镇(街道)培育10家以上文化产业经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整合中央和省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720万元,对文化企业发展给予扶持和补贴,累计帮助和扶持企业20余家,促进500人次创业就业。目前,培育文化企业达658家,开发文创产品50余件,从业人员达5836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亿余元。 扩大产业发展平台 投资7.1亿元实施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中国侗文化展示体验馆、府衙历史记忆工程、八舟河国际康养度假基地等多个重点文化工程。建成肇兴国家4A级景区,翘街国家3A景区,推出“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完成肇兴侗文化遗产地、翘街古城墙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目前,八舟河景区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肇兴、翘街和“天香谷”先后被纳入全省100个重点旅游区,中国侗文化展示体验馆被省委宣传部明确为“十三五”时期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8年3月,肇兴侗文化旅游区被命名为第六批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培育茶馆、演艺、书法、印染、刺绣、银饰、微型博物馆等文化企业35家。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农业融合,推进高屯、中潮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建设,农文旅一体化初见成效;与工业融合,推动了传统工艺产品实现旅游商品化,开发设计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创纪念品;与特色城镇打造融合,建成南泉文化广场、母亲河公园等城市休闲区和侗族风情美食一条街,活化利用老旧建筑和传统街区,规划建设“百村百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以“乡土文化、乡村物产、乡间手艺、乡居生活”为依托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茅贡文创小镇和九潮民族风情小镇, 提高村民收入和村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实施“乡村游+”新模式 以节会举办为抓手,围绕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结合乡村振兴计划 ,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彰显个性,开创了乡村旅游+的黎平发展模式,先后推出了肇兴景区+大众旅游,滚正众筹民宿旅居模式,地扪生态博物馆+社区模式,蒲洞扶贫+美丽乡村模式,铜关互联网+为村模式,洋洞、四寨农耕文化深度体验模式,“天香谷”香药体验模式,黄岗传统村落保护式和侗都花果山茶旅一体化模式等乡村旅游新样板。结合侗年、牯藏节、泥人节、摔跤节、芦笙会、春社等传统民族节日,让游客感受到侗民族浓郁的风情,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互联网+” 推动“黎货出山” 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农村创客大会,引进了阿里巴巴、锄禾大叔等一批电商企业入驻,实施一村一家农业合作社,一村一家产业龙头企业,一村一个电商网点行动计划。目前, 50个村开办实体体验店,36个“为村”公众号上线运营,已建成“为村”网店36个,阿里巴巴“村淘”电商服务站120个。贵州佳人食品、侗品源织染绣、彦婷手工、定八服饰等20余家文化企业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典型。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工作,帮助群众线上销售推广农特产品,以孟彦镇岑湖村电商体验店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进一步助推“黎货出山”。目前,全县共有电商企业129家,在册各类网店1036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点185个。 文化产业扶贫惠民生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结合电商平台,围绕发展文化产业、保护“非遗”活态、培育人才技能等方式开展文化扶贫。开展“千名绣娘”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文化产业 “千村计划”,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 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既扶了“贫”,又扶了“智”,让文化遗产带动更多当地群众致富的同时,也重树起更多的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 目前,黎平县已建成蓝靛种植基地,侗布(棉花)生产基地,织染绣产业基地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肇兴镇、岩洞镇的17个村685户贫困户为扶贫目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以振兴织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为手段,并通过企业的创新带动,推动传统工艺标准化、规模化、文创化和市场化。合作社通过“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文创三带”模式,培训农村妇女26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农村贫困户女就业创业。黎平县首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寨的16个村寨,已有400余贫困户参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惠及贫困人口8000余人。(杨秀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