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变身扶贫车间 “牵手”大户助力产业扶贫
2018年,贵池区梅村镇十字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计划利用废弃梗片厂,申报建设扶贫车间,与大户合作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梅村镇十字村位于贵池南部山区,与素有“原生态最美山乡”美誉的石台县毗邻,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然而历年来,村民们以种植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为主,受传统农业限制,增收致富十分缓慢。2018年,十字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边缘村。
一直以来,“守着‘绿水青山’,如何蜕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梅村镇党委政府及十字村两委干部绕不开的心结。为早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镇里指导帮助下,十字村梳理发展思路,征集群众意愿,并多次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商议,认为要想摆脱落后面貌,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找准致富路子,于是,他们将目标“瞄准”了市场行情非常红火的食用菌黑木耳种植项目。“我们想利用村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黑木耳食用菌种植业,主打生态牌,最大程度发挥现代农业效益,我们这项计划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十字村党支部书记夏富贵说。
2018年10月,十字村注册成立了昂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紧接着木耳棒加工场地建设又成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当镇里准备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之时,夏富贵的一个想法让这个问题瞬间迎刃而解。原来,早在2017年夏富贵就看中了村内一处废弃的梗片厂,如果盘活资源,变废为宝,日后必大有用处。在他的多方努力下,2018年底,这个梗片厂顺利变更为村集体财产。
今年年初,贵池区出台了“三业工程”配套文件,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殊群体抱团发展产业相关政策。镇村两级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十字村资源条件,决定申报扶贫车间项目,将原有的梗片厂进行改造,作为木耳棒加工场所。厂房高三层,占地面积超2000平方米,标准化的车间作为木耳棒生产基地再合适不过。
“我们计划利用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完成场地硬化1800平方米,维修旧厂房900平方米,并购置生产机械,今年预计投资50万元。”据夏富贵介绍,扶贫车间建成后,可以带动村内闲余劳动力100多人就业,并吸纳贫困户超过40人,年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
创业有风险,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十字村来说更是如此。为进一步规避风险,走稳脱贫致富路,梅村镇借助招商引资,吸引有多年黑木耳种植经验的大户乐肖荣落户十字村,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协议,提供种植技术,协助指导木耳棒生产及销售环节,并先期流转70亩田地自种自养,引领示范,所用木耳棒直接在扶贫车间订购。
谈起选择十字村的缘由,乐肖荣坦言,一方面他看中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木耳营养成分好,产品附加值高,另一方面为镇党委政府“广招英才、助力扶贫”的诚意所打动,自己也想加入脱贫攻坚的热潮中来。眼下,乐肖荣的40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已初具雏形,创业兴业的愿景正慢慢变成现实。
今年,十字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平台,流转土地200余亩,计划种植黑木耳30万棒,带动农户分散种植150万棒。根据黑木耳当前市场行情来看,每棒可收干货90克左右,按均价50元每千克估算,本年度产值超过800万元。
以大户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扶贫车间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广普及生产技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开拓销售市场,相信不久将来,十字村的食用菌黑木耳产业必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摘掉“边缘村”的“帽子”,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梦想指日可待!(特约通讯员:韩磊)
(责编:冬梅)
“腾笼换鸟”变身扶贫车间 “牵手”大户助力产业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