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游人如织。游客们腰挎竹篓与采茶姑娘一起采摘茶叶,欢歌笑语回荡在山头。高空俯瞰,白茶青青,采撷忙碌。 大进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两年多的时间里,该镇凭借市、区、镇、村“四位一体”攻坚体系强大的脱贫攻坚力量,将一片荒山建成了环境优美、茶香馥郁的万亩生态茶园。如今,茶产业已是大进镇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大进镇茶旅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新品种带来高收益 位于开州东北部的大进镇地处大巴山南麓,境内山多林密,溪沟纵横,土壤肥沃,南北差异性气候在此交汇,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当地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还有过人马熙攘的“盐茶古道”。但因交通不发达、技术落后等原因,最终让这里的茶产业逐渐没落。 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大进镇紧紧抓住产业扶贫契机,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两年多时间建成了以大进镇红旗村、年华村、群和村等村庄为核心的万亩生态茶园。 “这里既拥有北方的阳光又有南方的湿润,是出世界顶级茶的地方。”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总农艺师洪国伟说。目前大进镇有机茶园里种植的主要是福鼎、大白、福选9号等优良茶叶品种,结叶多,泡出来的汤色鲜亮,入口后回味无穷,口感好。 “这些年,我们这儿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荒地变成茶园只用了两年时间,现在集体种植的茶树,采下的鲜叶就要卖200元一斤,以前农户自己种植的茶树,加工好的成品茶叶才能卖到这个价钱,现在的产值能达到5000元一亩。”红旗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中顺告诉记者。 新科技促进高质量 依山连片的茶畦绿意盎然,农家院落点缀其中,乡村小路蜿蜒其间。 目前,“万亩茶园”已完成土地整治6000余亩,实际栽植茶苗5000余亩、3000多万株。 “这片茶园经过宜机化改造,将大坡改为缓坡,地上使用可降解地膜抑制杂草生长,一亩地种植茶树2800~3000株,茶垄之间的行距为固定的20厘米。”洪国伟介绍,茶树的种植与水系分布等都有严格的标准与管控,从而为茶树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 茶树种下后,重庆市茶科所的专家就常驻红旗村,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正确进行养分管理,让茶树长得更好,生叶更多;正确进行修枝,进行绿色防护、治理病虫害等。在专家的指导下,红旗村的茶树2年就开始产出高质量茶叶,初见效益。 立足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大进镇着眼茶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 新机制催生高效率 “现在大家采摘的是秋茶,专门用来制作功夫红茶。”大进镇红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栋介绍,这是去年3月栽种的200亩生态茶。短短一年多时间,在市委组织部扶贫帮扶集团、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的倾力帮助下,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核心区红旗村的茶园面积发展到了2000亩。 首先是资源变资产。红旗村将45万元“三变”改革试点资金打捆,由村集体购置挖机和拖车各一台,开展租赁服务,其收入归集体所有。 其次是资金变股金。红旗村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社会扶持扶贫资金实施股权化改革,变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入股32万元到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集体经济拿出收益的10%按户扶持所有贫困户。 然后是农户变股东。该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现金方式入股分红。重点帮扶失能贫困户,引入团市委帮扶资金,以资金入股,保障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 “三变”改革的顺利实施,使红旗村共整合337万元资金变为股金,876户农户成了茶产业的股东。 “从无到有”壮大集体经济,红旗村的“三变”改革形成了四种稳固的集体经济增收途径,成为大进镇乡村利益联结机制的一个典范。 一是资产租赁型。红旗村在全镇范围内公开招标租赁村集体资产挖机和拖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年收益约12万元归集体所有。 二是茶旅融合型。改造修缮闲置村校,打造具有巴渠特色的农家院落,积极发展民宿旅游,每年可望收入1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群众增加收入。 三是股份合作型。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入股32万元到茶叶专业合作社,占股10%。 四是生产服务型。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助茶叶产业核心区、风貌连片整治契机,为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提供劳务服务和停车场管理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经过两年的发展,大进镇已形成覆盖红旗、年华、群和等5个村近1万亩的巴渠茶园基地,是目前重庆市最大的单体山地有机茶园。 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还将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打造“33°秦巴山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延长茶产业链条,丰富茶文化内涵,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