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稳得住 有就业 能致富 张家口易地搬迁让“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12月6日,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二郝记沟村,一夜大雪,染白了原野。村民马利平指着不远处大片田地说:“看那儿,我的家成耕地了,现在我们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住在城里。” 在康保县城西北部,一块写有“康保县易地扶贫安置小区”的巨石格外醒目。小区整洁干净,一幢幢高层楼房错落有致,马利平的新家就在这里。同样搬来的还有其他93个村7161户20110人,其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984户4701人,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县城集中安置区。 当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时,人口的外迁成为破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唯一出路。自2016年全面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张家口市共投资58亿元,实施119个集中安置项目,建成了92个集中安置区,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安置人口769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819人,同步搬迁人口44090人。此外,该市还通过搬迁群众自建、自购、投亲靠友等方式落实住房保障,共安置了260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68人。全市搬迁人口将近10.3万人,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成为河北省搬迁人口最多的市。 为让贫困地区群众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张家口市、县两级均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制定出台《张家口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张家口市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园区及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推进计划》《张家口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或项目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专项文件,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张家口把4.2万建档立卡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核心目标,通过合理建设集中安置点,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首都两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各县区优先选择在县城、乡镇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布局建设集中安置区,为搬迁群众共享城镇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 据统计,全市92个集中安置区,依托附近现有小学74所,新建小学6所,改扩建1所。依托附近现有幼儿园64所,新建幼儿园11所,改扩建7所。依托附近现有医院或卫生室52所,新建卫生室39所。新建活动室48个,新建其他附属设施49个。搬迁群众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有数据显示,张家口市99个深度贫困村,涉及搬迁村34个,其中14个村通过整村搬迁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重要的是有就业,能致富。 马利平家的墙上贴着一张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测算表:土地流转收入900元,生态补偿4443.9元,低保4435元,公益岗工资收入3504元……为了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康保县设置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并将一定比例的光伏收益和企业合作经营收益用于工资支出。目前,全县共设公益岗位2.2万个,贫困群众每月可挣300元至500元工资,昔日等着领慰问品的贫困群众变成穿黄马甲的“工薪族”。 不仅是在康保,张家口全市92个集中安置区共配套推进了137个产业园区或项目,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或季节性用工灵活就业,同时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周边大力发展旅游、种养殖、入股分红、扶贫微工厂、开发公益岗位等,不断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目前全市贫困搬迁人口帮扶覆盖率达到100%,保证了每名搬迁贫困人口至少享受一项帮扶措施。据统计,全市搬迁贫困人口中,16-60岁的就业人数达到18201人,劳动力就业率达到71%。61岁以上的就业人数达到20916人,劳动力就业率达到30%。61岁以上人口安排公益岗人数达到3151人,占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50%,就业帮扶成效十分明显。 尚义县大银堤村,北京农业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的1100亩欧李喜获丰收,这个村民们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新鲜水果,带动附近上百人就业。而在沽源、张北等地,昔日贫瘠的村庄,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饲场。 今年以来,张家口坝上地区各县优先在搬迁村实施休耕种草种植结构调整项目,共流转土地26万亩种植饲料、燕麦和中草药,涉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461个自然村48478人。人口的搬迁,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规模化种养业的发展,进一步减轻了原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为坝上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村庄到社区,安置区如何管理,是易地搬迁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张家口市正在谋划进一步完善安置区管理服务。小的安置区将依托迁入地进行管理,较大安置区成立管理服务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并将探索多种方式让搬迁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生活,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张家口市对1235户贫困户进行抽样调查显示,预计2020年贫困搬迁群众人均收入为8815元,比搬迁前的2015年增加了4659元。全部搬迁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成为“五个一批”中脱贫质量最高和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批。(记者王雪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