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薪火相传 书香浸润乡村
—河南省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引领乡村文化教育振兴蝶变侧记
“小学时在报告会上看哥哥姐姐戴大红花分享,那句‘读书改变命运’烙在我心里,2024年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登台发言,才真正懂‘感恩前行’的重量。”提及河南省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何雯琦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印记。这场自2006年起每年正月初八如约而至的活动,不仅陪伴她从懵懂孩童蜕变为大学生,更以二十载坚守浇灌出乡村教育振兴的繁茂之花。
一场报告会,点燃乡村教育火种
9月31日,暑气未消,大理村村委会院内却透着格外的清爽——干净的水泥地、规整的宣传栏,村支书何怀生指着院子正前方的舞台,思绪瞬间拉回每年春节的热闹场景:“挂条幅、贴春联、敲锣鼓,天不亮村民就来打扫场地,周边三里五村的人都往这凑,比过年还热闹!”
这股热闹的源头,是该村首位硕士研究生、身残志坚的何志文。幼时因意外失去左臂,家境贫寒的他求学之路布满荆棘:石盘屯乡人民政府组织职工募捐学费,大理村村委会与村民小组雪中送炭,河南师范大学免除全部大学学费,考上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内黄县工会、残联、团委又接力资助。“党和乡亲们帮我圆了读书梦,我得让更多村里娃看到希望。”2006年,怀揣感恩之心的何志文发起“成才我行你更行”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从此,每年春节成了他最忙碌的日子。
“别人过年阖家团圆,他却吃住在村委会,啃馒头、泡方便面是常事。”何怀生记得,每年年底,何志文都会揣着笔和笔记本挨家走访,全村525户家庭的教育情况被他记得清清楚楚:谁家孩子今年考高中、谁家三年后要考大学、新录取大学生的学校专业和联系方式,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对家乡教育最朴素的牵挂。
从最初简陋的院子、十几把借来的凳子,到如今能容纳上千人的规范舞台;从首届只有几名大学生分享,到如今涵盖励志报告、文艺表演、感恩仪式的文化盛宴,这场报告会在20年里不断生长,却始终守着“让村里娃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初心。
众人拾柴: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志愿接力
“下面有请大学生志愿者何计江主持!”2024年正月初八的报告会上,熟悉的声音响起,这是何计江连续第4年站在这个舞台上。在大理村,像他这样常年坚守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司子涵、张丽美轮流担任主持,何志军年年负责父母献花环节,司红浩、陈美琳守护着会场的每一段声音;村民李冬顺握着毛笔,20年不曾间断书写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光荣榜,红纸上的名字从最初几行,慢慢排满了整个墙面;大理村向阳军乐队的锣鼓声,每年都会准时为报告会拉开序幕;全国著名书法家刘红旗,年年送来“教育兴村”的书法作品,为活动添上文化底色。
不止是“老面孔”,更多力量在不断加入。村民何章明连续多年提前备好会场所需的凳子,刘根田、何红伟、张俊芳带着工具搭建舞台;司红强免费提供音响设备,司忠南赞助街道上的光荣榜张贴;内黄县枣乡救援队的队员们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石盘屯乡企业家王书英捐赠的枣乡槐花酱,被一一送到村小学教师手中,感谢他们为教育的付出。
“所有参与者都是志愿者,没人谈报酬。”何志文说,20年来,1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登台分享励志故事,500余名中小学生献上文艺节目,200余名村民参与表演,大家拧成一股绳,只为把“重视教育”的种子播进更多人心里。报告会的节目里,有爱国主义歌曲的深情演唱,有戏剧、武术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赞扬教师的诗词朗诵,也有无人机挂着国旗掠过会场的震撼场景——每一个节目都像一扇窗,让乡村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村民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疫情期间,这场接力从未中断。何志文带领团队迅速将线下活动转为线上,通过微信群推送大学生演讲视频,利用村内广播播报发言稿,甚至挨家挨户为不方便用手机的老人讲解内容。“不能让一年一次的约定落空,更不能让孩子们的希望断了。”正是这份坚持,让“崇尚读书”的信念在特殊时期依然稳稳扎根。“截至2024年底,全村3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40余名攻读硕博,80%家庭有大学生!今年,刘晓雅以610分优异成绩被郑州大学入取,何晴被华北电力大学和何丁川被四川大学入取。2去年,村里又有18名学子考上大学或研究生。”说起这些数据,何怀生的声音里满是自豪。在大理村村委会不远处,一块刻着“县文化教育名村”的石碑静静矗立,石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这个村庄因教育发生的巨变。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光荣榜上的名校名单越来越长,走出大理村的学子们,如今已成为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以前村里娃能考上高中就稀罕,现在不少家庭姐弟俩都是大学生,有的还考上了博士!”村民司大娘笑着说,现在俺村里过年走亲戚,大家不再比谁家房子大、车子好,而是比“谁家孩子读书努力”“谁家出了高材生”,“书香家庭”成了最响亮的名片。
教育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重塑了乡村风貌。每年正月初八的报告会,成了大理村最隆重的“文化节日”:老人带着孩子听报告,家长们交流育儿心得,年轻人帮忙布置会场,原本春节期间常见的打牌、闲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读书分享、文化讨论。“以前农闲时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现在听报告、看节目,还能跟大学生请教教育方法,日子充实多了!”村民何大叔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如今的大理村,不仅是“教育名村”,更在朝着“生态文化旅游村”的目标迈进。何志文正忙着在老宅筹备“励志教育展览馆”,20年来的报告会光盘、照片、发言稿、节目单等资料,将以文字、图片、影像的形式展出,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发起“捐花建花海”倡议,邀请在外学子和成功人士为家乡捐盆景,计划在街道两侧打造花坛景观;国庆节的“美丽乡村、花香大理”菊花展也在筹备中,村民们忙着在庭院里培育盆栽菊花,盼着用花香吸引游客。
“文化旅游能带动餐饮、民宿,还能提供导游、讲解的岗位,让村里的人才有机会回来发展。”何志文憧憬着,未来的大理村,不仅有朗朗书声,还有游客的欢声笑语,成为“人才聚集、鸟语花香”的文化旅游胜地。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场坚持了20年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它像一束光,照亮了学子的成才路,也照亮了乡村文化教育振兴的新征程。
二十载春秋,一场报告会,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在大理村,“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村民心里的信念,是学子们奋斗的方向。正如何雯琦在报告会上所说:“我们从这里出发,带着家乡的期盼走向远方;未来,我们还要回到这里,把更多光和热带给这片土地。”这份薪火相传的力量,正让大理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文章来源:河南省内黄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 翟书生 牛静)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