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普洱以“绿色化”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图为董祖祥经营的有机茶园。摄影:林碧锋 新华网昆明12月5日电(记者 林碧锋)云南省西南部的大山深处,冬日清晨大雾弥漫,董祖祥早早地来到山上的茶园。十余年坚持无农药种植,让他的茶叶远销海内外。 54岁的董祖祥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茶农,经营着有机茶连片生产基地2000亩。他领着记者走进茶园,只见一排排茶树下小鸡三五成群。 “杀灭害虫有‘三宝’——灯光粘板、鸡、蜘蛛。”老董解释说,为了生产优质有机茶,他们通过在茶园里养鸡、按标准配置杀虫灯和粘虫板,以及人工捉虫来取代农药杀虫。 老董说,他茶园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注重生态防控。从种植、管护到采收,都只用经有机认证的有机肥,而不用化肥和农药。 “虽然每亩产茶量比使用农药的低,成本也更高,但茶叶却更加绿色健康,能赢得更大市场。”他说。
近年来,云南普洱以“绿色化”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图为蔡浩丽经营的农特产专卖店。摄影:林碧锋 如今,他的茶园年加工生产能力达4500多吨,每年逾六成有机茶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价格是国内市场的2倍多,年产值达1.3亿元。不仅使茶农年户均增收20000余元,还幅射带动附近村民改造有机茶园2万亩。 “为什么家乡的原生态农产品不能走出去?”当看到土特产销售前景广阔时,40岁的普洱市江城县国庆村田房村村民蔡浩丽,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并于去年3月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原生态农特产开发、销售的公司。 蔡浩丽走村到户,从农户家中收购山里的橄榄、葛根、野生菌、野菜等农产品,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加工。在她的食品加工厂,记者看到从选材、加工到包装等一系列工序都由人工操作。 “向更多人分享家乡原生态、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要用活生态资源。”蔡浩丽说。 目前,公司的食材基地覆盖江城县7个乡镇,受益人口达5000人以上。她不仅在昆明、北京、郑州等地开起了实体店,销售江城、越南及老挝的一百多种农特产,还通过电子商务让山里的农产品“走”得更远。 海船、木姜子、腌酸笋……在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凤阳开发区,39岁的罗琼兰从2009年加工家乡的小雀辣起步,发展到如今集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各类农特产品于一体的食品企业。 “我们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坚持生态、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罗琼兰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并取得酱腌菜国家食品生产许可标准,在传承家乡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 去年,罗琼兰的公司实现营业额4300万元,产品销往云南、四川、湖南等地。“我们将继续扩大产品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计划明年实现年产值突破一亿元,并带动周边4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云南普洱以“绿色化”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图为罗琼兰的农特产品加工生产车间。摄影:林碧锋 “普洱是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政府秘书长杨彬说,近年来,该市通过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加强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目前,普洱市共有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7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企业23家、绿色食品企业16家、有机食品企业84家,并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50万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