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作为四川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生态、低碳农业优势区域,广元是全省四个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之一、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和全国唯一一个拥有2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地级市,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5.6万亩,位居全省第二。 2016年,我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纵深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上台阶。 农业转型促产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粮食产量142.61万吨,实现十连增;油菜籽产量13.43万吨,实现十三连增;果菜茶总量307.4万吨,综合产值91.1亿元;禽蛋总量5.25万吨,肉类总量34万吨,畜牧业产值109亿元;水产品总量4.8万吨,产值9.8亿元,种养业为农人均增收557元。 全市召开了土鸡产销与农企利益联结大会,肉牛羊和生态渔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肉牛羊、生态渔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见和奖补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落实土鸡发展资金300万元,肉牛发展资金500万元,市、县区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化发展和生态渔业发展。 另外,全市出台了废旧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意见,全面禁止了秸秆焚烧,规范了生猪定点屠宰及污水达标排放,完善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全面启动了废旧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两湖流域“人放天养”渔业生态养殖和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66个,其中种植业47个、养殖业19个;认证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33个。 特色产业进园区山区迸发新活力 广元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市农业局江治贤表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生态特色产业和品牌,成为广元上下的共识。 “我们村里的核桃个儿大,饱满,口感好。”朝天区蒲家乡河坝场村村民侯华堂告诉记者,他家一株核桃树一年就能卖800多元,全年核桃收入3万多元。 在河坝场村,像侯华堂这样的核桃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目前仅核桃一项收入在万元以上的超过100户。 苍溪县是红心猕猴桃的发源地,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增收的富民产业。市农业局副局长何志表示,现代农业园区不止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广元把主导产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等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形成了“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农村社区”的发展特色。 2016年,我市新建现代农业园区7个、全市累计达到85个,面积88.8万亩。苍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旺苍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和休闲农业的重要支撑,2016年旺苍木门(广元黄茶)和青川青溪阴平村(休闲农业)成为全国第六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和“五个三”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得到省内外高度肯定。 攻坚先啃“硬骨头”扶贫创建新机制 作为集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特困地区,我市按照贫困户个性需求和共同特征,确定的扶持思路是:每户建一处生态庭院、发展一套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为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政策宣传到户、项目落实到户、资金补助到户、干部帮扶到户、技术培训到户、检查验收到户。 数据显示,全市739个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精准到村、到户、到项目,一村一名农技员进村入户到位率、科技帮户指导率、工作考核合格率达100%。在全省农业系统抓实产业扶贫和一村一名农技员工作视频会、全省产业脱贫攻坚大会上我市都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全市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全面完成,累计颁证67.64万本。全市新培育和扶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95个,新增市级示范社35家、省级示范社22家。全市市级以上示范社累计达163家,省级77家、国家级17家。依法流转土地面积124万亩。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并通过了农业部2016年检测能力验证考核;“三入三化智慧监管”模式被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推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合格率100%,农业综合执法到位率、处置率、结案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安全“零事故”,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违禁药物“零检出”。
记者 赵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