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开发区,千亩花海香满田园。这片油菜花海位于复盛高铁站附近,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目前,该区域单日最高游客量可达3万人次。特约摄影 龙帆 记者 杨骏 摄 阳春3月,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始占领人们的“朋友圈”。但你知道油菜除榨油和观赏之外,还有哪些利用价值吗? 3月11-13日,全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现场观摩会在重庆召开,重庆日报记者跟会3天,采访了多位与会人士,探寻“这朵花”嬗变的故事。 油菜多功能利用方兴未艾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3月12日,南川区东城街道的万亩油菜花连成了片,仿佛黄色颜料打翻在大地上,与远处的农家乐相映成趣,好一幅田园风景画!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农村可能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耕之前,农田里残留的是一茬茬枯萎的水稻秸秆,了无生机。 “单纯种油菜挣不了多少钱,有段时间,大家都不愿种。”东城街道三秀社区一组的村民袁天兰说,谁曾想,万亩油菜花集中开放,带来了滚滚客源。我开办的农家乐短短两三周时间就收入4万余元。 这幅金灿灿的美景,正是油菜花功能嬗变带给大家最切身的体会。去年,东城街道以油菜花为媒举办节会,吸引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带动了50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这些油菜花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附加值大幅提升,俨然成了“软黄金”。 但油菜的利用价值还远不止于此。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唐章林表示,油菜是油料作物,也是蛋白质作物、能源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蔬菜作物和观赏作物,是目前世界上将一二三产业结合得最好的作物。除榨油和观赏外,油菜可以作为菜薹食用,每亩经济价值约为500元;可以为蜜蜂提供蜜源,一亩地可以产出一公斤蜜;可以作为绿肥还田,每亩肥量可达300-400公斤,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为牛羊等草食牲畜提供饲料,每亩达到3.5吨。 “油菜全身是宝,但其多功能性并未被许多人熟知,这也是我们承办这次会议的目的。”唐章林说。 “十二连增”背后的隐忧 记者了解到,我市是全国油菜优势产区之一,油菜作为特色粮油的核心产业,已被列入我市十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予以重点打造。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立足山地农业特点,在高油品种选育、轻简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下功夫,在全国油菜种植面积下滑的背景下,我市油菜产业逆势上扬:2018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375.2万亩,单产近130公斤,总产48.6万吨,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或许是本次会议落子重庆的原因。 “但不能因此而自满。”市农技总站旱粮科科长刘丽表示,和湖北、四川、山东等油菜大省相比,我市在规模、技术、品种选育上都存在差距。 以技术为例,我市油菜单产水平不到130公斤,比山东的189公斤低了30%,比四川的159.2公斤低了18%,“劳动力弱质化导致技术到位率不够、生产季灾害性气候等,是近年油菜单产增加缓慢的主要原因。”刘丽说。 在品种选育方面,我市既可以用来做菜薹又能用来榨油的油菜种植面积不到20万亩,仅有邻省湖北的1/10。规模不大,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油菜多功能利用的相关产业开发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高质量发展愿景可期 “油菜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地方政府应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产业,突出特色、提升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表示,重庆油菜产业基础较好,蕴藏着巨大潜力。 王汉中认为,油菜生产种植方式简单、成本较低,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规模大户,均可通过种植油菜实现增收。重庆长江、嘉陵江两岸大量的河滩、荒滩非常适宜栽植饲料油菜,许多地方的冬闲田也还有利用空间。 对此,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双福回应称,按照我市当前生产及加工水平,油菜面积要达到580万亩左右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争取每年利用冬闲资源扩大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扩大油菜生产,提高产能。 量的扩张固然重要,但质的提升才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年我市将鼓励产油大县利用绿色高质高效、特色粮油等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强化科教助推合作、农机农艺融合,争取每年油菜单产水平提高1公斤。 “油菜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还需加快步伐,要多向外省学习取经。”不少与会人士表示,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当地文化,打造风格多样的“油菜花+”产业链条,形成差异化竞争。例如,目前重庆各地都在办油菜花节,比较散乱,可搭建市级油菜花节平台,每年选择一个做得好的区县举办油菜花节,以此激励各个地方赶超争先。 “我们还要不断拓展油菜种植功能,开发油蔬两用、油菜蜜用、绿肥专用、饲料专用、观赏专用等用途,提升利用收益。在加工上,除食用油外,推广秸秆、菜籽饼粕的深加工利用,将一产种植效益变成二产加工效益,将初级效益变成综合效益,全力挖掘油菜的加工价值。”唐双福表示。
伴随乡村振兴的春风,这朵小小的油菜花将越发凸显价值,产业发展值得期待。(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 颜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