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与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于2020年2月6日和7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小微企业展开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企业开工时间、运行情况、企业对疫情的应对措施,以及企业对政策的期待等方面。鉴于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2日,此次在2月6日和7日的调查也能够体现假日后的开工和运营状况。 同时,本次调查具有样本量大、代表性强的特点——共计得到2240个小微企业样本。行业分布中,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样本占比最大(分别为32.32%和23.71%);地区分布中,华东和中南占比最大(分别为31.34%和23.44%);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约各占一半;员工数、企业总资产和销售额分布比较均匀。 疫情对小微企业冲击比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小微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超过九成小微企业延迟了开工开业,近五成企业延迟时间超过两周。同时,还有很大比例企业仍没有确定开工时间表。其中,因抗击疫情统一延长假期是开工推迟的最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近八成小微企业业绩相比正常状态变差,主要原因是交通管制和下游客户需求减少,以及上游原料供应不足。其中,交通管制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带来经营困难的最大原因,资金流不足及担心员工感染病毒也不可忽视。 同时,依靠自有资金,大部分小微企业难以维持超过3个月的运营。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小微企业最大的应对办法是转变经营方向,降薪和裁员的可能性也较大。此外,大部分小微企业仍不太了解近期国家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而且最需要的仍然是各种补贴政策,以及放宽各种管制。虽然政策已经提供了一些相关支持,但相比需求仍显不足。 从开工时间看,超过九成的小微企业相比去年开工开业的时间有所延迟,延迟两周及以上的占47.09%,还有很大比例没有计划何时开工(27.84%)。这个特征对不同类型和规模企业具有共性。而且,相对更灵活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开业计划的占比更大,规模越小的企业此比例越大。 具有共性的原因有3点:首先,假期统一延迟是小微企业开工时间推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企业主担心疫情主动延迟开工,再次是因员工难以返回导致延迟开工。对比来看,订单不足等其他非直接原因占比较小。同时,小规模企业相比大规模企业因假期统一延迟和员工难以返回导致推迟开工的占比相对小,而企业主主动延迟开工的原因占比更大。 相比于正常状态,小微企业由于疫情而导致业绩变差的占比达77.28%(稍微变差占39.38%,明显变差占37.90%)。其中,个体工商户经营绩效变差占比高达84.3%。从整体上看,规模越小的企业业绩变差比例越高。 交通管制是企业业绩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大多数企业所在地都面临交通管制(84.03%)。其中,有33.09%的企业由于本地交通管制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8.07%的企业由于其他地区交通管制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规模越小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比例越大。 同时,下游客户需求减少也是小微企业业绩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下游订单减少的企业占比达64.56%。其中,规模越小的企业客户需求下降越多。 此外,上游原料供应短缺也是导致小微企业业绩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有48.70%的企业面临上游原料供应短缺现象。其中,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一问题更严重。 总体来看,认为导致经营困难的最大原因为交通管制或运力不足的企业占比最大(合计42.13%),其次是现金流紧张(19.97%)和担心员工感染病毒(19.93%)。 如果疫情持续,有28.87%的小微企业认为可以依靠自有资金坚持下去,有25.56%的小微企业认为依靠自有资金能坚持运营3个月左右,有20.87%的小微企业认为自有资金能坚持2个月左右,自有资金只能坚持1个月及以内的企业占比为7.73%,合计有超过半数小微企业难以坚持超过3个月。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小微企业,这个比例差异不大。 相对而言,企业对疫情走势比较乐观,近半数预计2个月内疫情影响会结束从而业务恢复正常(46.58%),也有相当大比例认为疫情结束具有不确定性(19.96%)。其中,规模小的企业认为不确定的比例更大。 应对措施需更加及时有效 对于小微企业,由于运营成本较低,当前状态下认为资金尚且充足的比例达到58.04%,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比例相对较低(正在申请占比18.68%,申请未获批准占比1.07%)。各类企业间相对差异不大。 如果疫情持续并影响企业运营,小微企业计划采取最多的应对手段是进一步开拓其他市场(55%),这是由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决定的;其次是减少接受业务(35.40%)和降薪(14.02%);再次是裁员(12.05%)。相对而言,个体工商户或规模较小企业选择关闭企业的比例明显要高。 对于小微企业,如果资金流出现问题想向银行贷款,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绝大部分是抵押贷款,很多企业贷款已经用尽了抵押物,再想贷款将面临抵押物不足问题。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此问题更加明显。而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企业不需要贷款的比例更高。 面对疫情,小微企业最希望政府采取的行动是减免税费(60.76%)、直接补贴(48.88%)以及增加贷款和贴息(33.57%)。在政策上,小微企业最需要政府减少交通管制(27.99%)、减少开工管制(25.45%)和允许灵活用工政策(24.42%)。规模较大企业希望获得减免税费和直接补贴比例更高。 面对疫情,小微企业已享受或了解到的政府措施以减免税费为主(26.47%),其次是允许灵活用工政策和减少交通管制及提供贴息贷款。规模较大企业相对获得了更大税费减免。对比可以看到,相比小微企业需求,减免税费等各项行动仍然都存在较大额外需求。 同时,政策的落地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国家近期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政策,有超过一半的小微企业并不很了解。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的企业不了解的比例相对要大。 促政策落地应更有针对性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要稳定小微经济,政策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是秉承同舟共济原则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直接支持,包括税费减免、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这些对于收入流锐减的小微企业有直接快速的效果。执行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可以按照地方企业数量和雇员数量给予专项转移支付支持。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放宽各种管制。据了解,疫情严重区域如武汉交通管制非常严格,但调查显示交通管制具有全国普遍性,是影响小微企业未来经营的最大因素。可以考虑结合当地疫情发展状况要求地方政府放宽交通管制。类似的建议也适用于开工限制。 三是在政策执行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企业不清楚当下已经执行的政策,这将不利于政策落地效果。究其原因,在不同部门制定不同支持政策时,各部门本身的宣传能力是不同的,应该由各地最有宣传力度的媒体统一收集政策定期高频发布。 最后,政策应该尽可能明确企业预期,比如公布疫情可能结束时间以及管制时间,并尽可能缩短,预期不明确可能对企业接下来的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课题组成员 张大伟 王秀平 孙文凯 刘 溟 秦 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