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常州市民王胜华,有着固定的晨练“套路”——每天早早来到离家仅200米的“城市客厅”打太极,然后再去里面的图书馆看会书。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个“城市客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且处于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和旅游景区四区交界处,与普通市民“亲密接触”。日前,记者来到这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这里没有围墙,却建有广场、喷泉、图书馆、篮球场、咖啡吧等设施,吸引大量市民前来“打卡”。 在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之前,这里并非如此,而这片土地经历的绿色“蜕变”,也成为常州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缩影——在国家最近确定的首批31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江苏三家开发区入选,总数高居全国第一,常州经开区正位列其中,见证着“两山理念”在我省的生动实践。 新兴产业“一绿到底” “这里以前就是处理垃圾的,有些脏乱差,2006年说要引进这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家也都很担心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在发电厂的广场上,王胜华告诉记者,第一次当地市民受邀参观厂区时,每个人都戴了口罩,结果发现完全没必要,因为全程闻不到任何气味。 走进厂区的中心工作区,记者也发现,虽然隔着玻璃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座超过5层楼的垃圾山就在眼前,大型机械手臂也不断将垃圾送入焚烧炉,但是呼吸的空气依然清新。负责建设发电厂的光大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特意研发了烟气净化系统,烟气排放执行的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而且主动与环保部门联网,实时上传数据,24小时接受政府和公众监督。”而为了完全消除当地居民的担忧,2020年7月,发电厂正式全面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首个建在城市社区,无围墙、全开放、超低排放且建有诸多便民惠民设施的“城市客厅”和“邻利工厂”。 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截至2021年1月25日,发电厂累计处理生活垃圾超过490.94万吨,累计处理渗滤液101.89万吨,累计发电超过12.68亿度,上网电量10.28亿度。 推动“绿色”产业化,更多特色企业在各个示范基地争当“助推剂”。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力神智能车间内,生产200粒5号电池般大小的锂电池,只需短短1分钟。过不多久,充满电的它们就将被运往新能源汽车厂,成为一辆辆电动汽车身上的核心部件。 “和常用的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虽然单价偏贵,但它耐用、体积较小,更重要的是锂电池不含重金属,回收处理时更环保。”力神电池苏州公司总经理助理马洪越介绍,目前在产线满负荷的情况下,公司一年可以为近1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 同样扎根于苏州高新区的固德威公司是国内清洁电力转换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生产的逆变器大规模销往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第一。2020年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市值突破200亿元。“除了配合建造大型地面电站,我们还服务屋顶装有光伏电板的家庭。”固德威证券总监王银超说,“别看我们最迷你的一款家用逆变器仅A4纸大小,它也能完成白天储电、晚上放电的工作。用户不仅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电费,多余的电能还可以卖给电力公司,带来收益。” “截至2020年,全区绿色产业重点企业共106家,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35%以上。”苏州高新区经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传统产业“向绿而生” “绿色产业,并非一个绝对概念,实际上,大多数产业都有一定‘含绿量’,关键在于它们如何‘向绿而生’。”采访中,有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根据相关文件,记者也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初衷之一,是要各园区不断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一方面,要培育绿色产业增量,另一方面也要推进原有存量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关停转移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的发力方向之一。“2018年至2020年11月,我区累计淘汰低端低效落后产能企业229家。其中2018年71家,2019年64家,2020年94家。”苏州高新区经发委相关负责人列出了一组数据,“同时区内全面开展工业炉窑集中摸排,目前暂未发现需整治处置不合格工业炉窑。” 苏州市发改委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处处长许晓文介绍,为有效激发企业更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苏州高新区在新修订的《苏州高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中,对列入省级以上淘汰落后计划项目及企业自主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经认定后,按淘汰设备资产净值予以一定奖励。目前,苏州高新区向各板块转拨“去产能”奖励资金共计500万元。 “环保产业同样有向绿色产业转型的必要。”盐城环保高新区一位负责人表示,传统的环保产业有其局限性,常常是让企业被动地去增加成本来实现环保指标,而不是高效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目标,“我们因此提出,要结合产业上下游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据该负责人介绍,向上,园区积极发展能源高效利用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向下,园区开发循环再生产业,打通节能、减排、可持续的绿色产业链条,新引进了中车超级电容公交车、日本东丽膜组件、垃圾高效焚烧炉、节能锅炉等项目。 节能减排、向“绿”而生,除了“自治”更要“共治”。在苏高新SD智慧能源云平台上,企业储能、充电桩、智慧照明等能耗数据一目了然,透过大屏就可以查看企业实时在线率、发电量、折合节碳量等。“作为平台建设运维方,我们按照‘百千万重点能耗监测要求’,2019年底接入高新区15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数据,监控57个用能指标,既为企业节能挖潜提供支撑,更助力工信、环保等部门系统性管控节能降耗。”苏州苏高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美云说。 合力培育“绿色根基” 成为示范基地,是一种肯定,在采访中,3家园区都将其视作一种责任。“对于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更要答好绿色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常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滨告诉记者,截至2019年底,常州经开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10家,其中绿色主导产业企业212家,占比34.75%,2019年绿色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135.29亿元,占比55.90%。未来5年,常州经开区将继续促进各项生产要素投向绿色产业,为夯实产业的“绿色根基”形成合力。 为此,常州经开区在土地这一最基础的资源上做文章,突出“亩产论英雄”导向,将最优质的资源,匹配给最“绿色”的企业。同时,园区健全绿色发展激励体系,发挥政府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引导作用,运用财政奖补、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引导资源消费和生产方式变革。 政府引导,帮助更多企业自发成为“绿色根基”的一部分。“过去,园区内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危险废物落实处置去向难、处置费用高的困境。”常州永葆环保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中小企业的危废垃圾量小,专业处理公司常不愿“接活”或故意抬价,间接提升企业经营成本,进而可能导致环保问题。公司则针对区域内机械、冶金、电子等产废量小的中小企业建成规模5000吨/年危废收集、贮存、分类体系,以及废弃物转移、处置全程智能信息化监督平台,成为可容纳区域约90%中小企业产废量的共享性环保公共基础设施。 人才同样是绿色产业的“根”,高精尖的科创人才更是绿色企业跃升的动力源。在苏州高新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已渗透进每一个角落。“目前,园区内汇聚了中科院医工所、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等各类‘大院大所’超100家,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300家次,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300项,成为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苏州高新区经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当前,江苏省政府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去年3月,全省印发了《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就全面推进全省绿色产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明确近期到2022年、远期到2030年江苏绿色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发展载体、积极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健全实施保障体系等六方面任务举措,从而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 陈澄 沈佳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