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鏉忔灄闀  龙扬镇

稻亦有道 稻渔种养如何一田双收

2022-04-20 11:39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近年来,我市各地不断推出与稻渔种养相关的节庆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图为在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举行的“千人稻田浑水摸鱼”活动现场。(资料图片)通讯员 向晓秋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上周举行的重庆市稻渔综合养殖发展座谈会传出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稻渔种养产业发展,力争2025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0万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开始逐步推广“稻田养鱼”,它与再生稻、稻田半旱式免耕术在当时被誉为重庆“农业三绝”。

  如今,“稻田养鱼”已发展出稻田养鳅、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鳖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它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绿色生态等特点,成为全国主推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时至今日,我市宜渔稻田面积约有375万亩,然而去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为36.1万亩,利用了不到十分之一。

  眼下正值春耕播种的关键时节,各地正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如何让重庆稻渔综合种养再续“农业三绝”美誉?重庆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掌握了稻蟹种养技术后,滕文强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发展了稻田养鳖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受访者供图)

  4月14日,潼南区崇龛镇临江村。

  在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稻渔种养基地,业主滕文强正在检查大闸蟹的生长情况。他捞起一笼蟹苗,指甲盖大小的大闸蟹在笼中灵活爬窜。

  “六次拜师学艺,我才学会稻田养蟹。”他说。

  稻田综合种养,既要会种也要会养,高技术的要求不仅让滕文强“碰壁”,也是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会种还得会养

  2016年,滕文强放弃在重庆主城的农机产品销售工作,回到家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闸蟹能清杂草,吃害虫,改水质,稻田同时也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生长,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发展前景广阔。”滕文强说。

  看到了稻渔综合种养能带来的效益,但对于怎么种怎么养,滕文强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稻米品种的选择上,滕文强挑选了抗性好、产量高的“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在投入蟹苗后,他想着给脱壳的蟹苗消毒、补钙,便在稻田里撒入生石灰。

  这一撒,稻田里绝大部分蟹苗死了,经济损失近20万元。

  “大闸蟹从幼苗到成熟要蜕五次壳,等到过了蜕壳高峰期后,才能用少量生石灰水进行消毒、补钙。”大闸蟹养殖专家聂绍祥向他解释。

  滕文强第一次找到聂绍祥,想拜他为师,但被拒绝,“核心技术不外传。”聂绍祥说。

  一个月内,滕文强先后六次登门。被滕文强的诚意和坚持打动,聂绍祥最终同意收他为徒,将大闸蟹养殖技术、管理方法、独家饲料配方等关键点逐一教给了滕文强。

  2017年,滕文强就尝了收获的喜悦:40亩稻蟹种养基地收获大米2万斤、大闸蟹1000斤。如今,滕文强的基地规模已有586亩,发展了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鱼、稻田养鳖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为让更多稻渔综合种养业主接受“名师”指导,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依托重庆市水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了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工作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开展技术创新与指导服务。目前,团队已开展50余次技术指导服务。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已制定地方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建立了12个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多个区县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发展。

  优质还得优价

  在滕文强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稻蟹规模已有300亩,稻鳖规模也有200亩,而稻虾规模却不足100亩,并且该基地稻虾规模在近几年呈逐年下降态势。

  这是为何?

  “稻田养虾虽然品质高,但优质不优价。”滕文强表示,小龙虾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市场价格波动大,加上没有进行品牌打造,所以规模不敢做大。

  也有敢想敢干的。

稻虾种养模式成为一些农户的新选择,一田两用,增加收益。图为潼南区一养殖户收获小龙虾。(受访者供图)

  3月30日,大足区铁山镇胜丰村,棠香铁山(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棠香铁山公司”)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里,一批批小龙虾被打包装箱,销往外地。

  3月并不是小龙虾的最佳上市期,为何棠香铁山公司在这个季节销售小龙虾?

  “我们打造了‘大足冬虾’品牌,小龙虾反季销售,价格更高。”棠香铁山公司董事长韩永琴介绍,夏季小龙虾的价格在8元/斤左右,而在冬季和初春,一斤大虾最高能卖到86元,中虾也能卖到近60元。

  打时间差固然可以,但小龙虾的成熟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上市的小龙虾无论是肉质还是肉量都偏低,如何避免这些客观因素给品牌带来的不利影响?

  韩永琴的办法是:直接从虾苗的育种环节入手,培育出抗病性、抗逆性较强的虾苗,在夏季投苗,冬季上市。

  2012年,韩永琴开始养殖小龙虾。原本以为小龙虾适应性强,好养活,可当起捕时,水田里的小龙虾所剩无几,反而捕捞了1000多斤鱼。

  “水是从附近的水库引来的,一些鱼卵也在其中,发育生长后吃掉了不少虾苗。”韩永琴说,第二年3月份,她准备重新投放虾苗,没想到水田里存活下来的小龙虾已经孵育出了大量虾苗。就这样,她意外获得了一批抗逆性较强的虾苗。她把这些虾苗筛选出来,在夏季集中投苗,小龙虾在冬季上市,效益很不错,弥补了损失。

  经过5年的探索,韩永琴成功研发出冬虾种苗培育技术,为“大足冬虾”品牌的打造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韩永琴已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基地4000余亩,小龙虾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重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稻渔品牌,例如潼南的‘蟹田米’‘稻田虾’‘稻田蟹’,武隆的‘鳅田米’、万州的‘稻鱼米’、忠县的‘稻花鱼’等品牌,无论是米还是水产附加值都得到提升,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的大米价格高出3倍,水产品的价格也高出2倍。”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稻渔综合种养创新组组长翟旭亮介绍。

  建基地还得整农田

  “虽然基地规模已有4000亩,但却是分散在大足区的铁山、珠溪、龙石等乡镇以及潼南、铜梁等8个地区,部分基地的田块小而散,导致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采访时,韩永琴道出公司面临的困难。

  这也是制约重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一大难题。

  由于重庆多山丘、少平坝的地域劣势,导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小、不集中,限制了其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如何破题?重庆的方案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开展山地特色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实现基地集中连片。

  4月17日,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业主陈开文在重庆果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看着村民操作农机插秧。

  2021年3月,荣昌区与四川隆昌市共建“双昌”农业产业园,荣昌与隆昌交界处的普陀村位于“双昌”产业园的先行区。两地在稻渔综合种养等项目上展开深入合作,建设高标准农田,正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首要任务。陈开文在普陀村承包了400余亩土地,其中近270亩土地开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基地的田块是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间地头,全程都能用上农机,省力又省钱。”陈开文介绍,靠着机械化种养手段,仅需聘请4位村民,便可管理基地内近270亩田地。

  “以前养虾的稻田都是分散的小田块,除了不方便管理外,人工成本也高,一亩稻田的人工成本要2650元,而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一亩地的人工成本只需要800多元。”陈开文说。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庆在万州、开州、梁平、荣昌等川渝毗邻地区建设数十万亩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形成稻渔综合种养的集中化、连片化,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

 

  记者手记>>>

  稻渔综合种养价值要1+1>2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除了向“稻”和“渔”要效益外,还需将两者的价值结合延伸,实现“1+1>2”。

  稻渔综合种养价值如何实现“1+1>2”?记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是提升“一产”,通过多种模式对比试验,精选优质水稻品种和渔类品种进行种养,并开展宜稻水产品种改良,大幅提升大米品质和水产品质,同时创新渔业养殖方式,利用集污设备过滤鱼蟹等养殖尾水并通过地下管道流回稻田,经过稻田净化氮、磷后的水体再次回到养鱼车间和池塘,减少了养殖用水的更新频次和农业尾水污染,进一步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效应。

  其次是做优“二产”,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解决农户储粮难、卖粮难、水产销售等问题,同时发展水稻和水产加工产业,提升稻渔农产品精加工水平,开发米汁、米醋、锅巴、鱼类预制菜等特色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还可将稻田养殖产出的优质水产品与品牌店建立供求关系,例如大足将稻鱼与邮亭鲫鱼品牌结合,进一步打响邮亭鲫鱼招牌。

  最后是拓展“三产”,以稻渔种养基地为基础,开发富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建成稻田观赏区、生态渔业养殖区、大米加工展示区等主题功能区,配套完善景观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儿童乐园等设施,打造集休闲、科普、体验、创意为一体的“生态农工旅”聚集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此外,还可打造稻渔相关的节庆活动,推广稻渔品牌和产品,例如潼南生态小龙虾节、大足巴蜀小龙虾旅游文化节等活动。


 来源:重庆日报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