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扩面、降低成本,这是2023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总方向。今年4月份,监管部门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如何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保持增量扩面态势 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64.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8%。 除了“量升”,“价降”也为小微企业减了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个基点、41个基点。“我们坚持普惠金融‘量、价、质’并举,通过普得更广、惠得更实,让客户借钱不难、用钱不贵。”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说。 《通知》明确提出,要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其中,2023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优化服务结构,提升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并保持贷款利率总体平稳,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如何完成“量升、价降、风险低”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可能成立的三角?目前,实践探索出两条主要路径,一是深化机制改革,二是深挖信用数据。 深化机制改革,是指金融机构要设立专营机构,为小微企业制定专门的信贷管理政策,建立专项信贷评审机制,并在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优化机制,以解决部分基层银行员工“不敢贷、不愿贷”问题。此前,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自上而下搭建普惠金融垂直管理体系,适当下沉业务重心,下放审批权限。 “农业银行将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单独制定普惠贷款增长计划,匹配信贷资源,力争普惠金融业务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加旺说,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回升向好,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恢复,其融资需求也在增加。 深挖信用数据,是指金融机构要坚持科技赋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挖掘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推动普惠业务下沉,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效率。“一是沿着资产找客户,扩展押品资产的数据库,优化业务流程。”段红涛说,二是沿着数据找客户,与政府、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开展源头合作,运用数字技术精准画像;三是沿着交易链条找客户,将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贯穿全产业链。 “推陈出新,搭建数字化新体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说。目前,该行已搭建了数字化营销、产品、风控、运营、服务的“5D(Digital)”新体系,依托智能风险控制技术,主动筛选、自动触达小微企业,为它们主动授信。据悉,邮储银行的主动授信模式已运行了半年多时间,贷款余额已超700亿元。 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加强。《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困难行业恢复,聚焦住宿、餐饮、零售、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小微经营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制造业小微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支持个体工商户纾困,为个体工商户提供适合的产品服务。 “我们将加大力度,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大首贷、信用贷供给,让更多经营主体得到金融服务。”段红涛说。 为了助力文旅企业纾困,工商银行已为旅行社、民宿、包票商等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匹配了相应的融资服务,包括租金支付、装修翻新、经营周转等各类用途。截至2023年3月末,该行已累计为国内近90%的世界遗产和5A级景区以及超过30万家文旅企业提供了金融产品服务,融资支持超3000亿元。据悉,下一步工商银行将深化金融与政务、产业、消费的联动,支持打造文旅特色场景,精准支持文旅项目建设。 相较于文旅企业,科技小微企业的服务难点在于,如何看准企业的未来。“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从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表示。 如何破解科创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多家商业银行探索推出了特色信贷产品。以工商银行的“科创贷”为例。其核心目的在于,授信审批时不依赖财务报表、抵质押物,而是结合科创企业的经营特点,将企业的“科研价值”“未来价值”作为主要评判依据,更看重人才引进、研发团队、投资人认可度、科研成长性等指标。 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创贷”是工商银行为研发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国家高新技术小微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科创贷”具有四个优势:专线审批通道、专享利率优惠、专项规模保障、专属融资福利,希望能够有效满足科创企业的研发支出需求和经营性支付需求。 “邮储银行打造‘看未来’模型,建立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刘建军说,截至2023年3月末,该行已服务“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客户5.72万户。在内蒙古包头市,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包头市分行已打造了两家科技支行,推出“科技贷”产品,最高授信金额5000万元。“我们在包头投资绿能结构材料项目,邮储银行为企业制订了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发放科技贷1000万元。”北京君诚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郭建君说。 除了信贷支持,科创企业还亟需股权融资服务。“当前,科创投资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专精特新’领域。”中金公司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执行负责人王檑认为,可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科创母基金方式,撬动更多资源。此外,商业银行与风投机构之间也可开展“投贷联动”合作,使二者形成有效互补,为初创期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增强小微内生动力 金融服务小微,不只是“给钱”。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比融资更重要的是小微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小微企业能否经营好,最终靠的是企业的管理者、治理结构、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 帮助小微企业“强身健体”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受访的多家商业银行负责人均提到了“开门办普惠”模式。也就是说,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要强化与中小微企业管理部门、大型交易平台的合作,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增强其发展、完善的内生动力。 搭建服务平台,这也是监管部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通知》要求,加强协同联动,各银行保险机构可主动对接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构建“金融+”服务机制,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金融资源合力转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动能。 “中小微企业的‘向阳生长’得益于政、银、企、研各界的共同发力。”刘建军说,要坚持价值共享,打造金融“全”生态。具体来看,邮储银行发挥中国邮政在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方面的优势,正在重点打造特色普惠金融生态圈。 着力拓展多方合作之余,商业银行自身也在不断丰富综合服务的内涵,不仅为小微企业融资,还为其融智、融商。“我们深入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工银普惠行、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代发、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段红涛说,在“融商”方面,工商银行搭建了跨境撮合服务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接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目前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24.5万多家企业入驻该平台,并开展了1.7万多项业务对接。“这个产品也荣获了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方案的优秀奖。” 下一步,帮助小微企业“强身健体”的着力点还有哪些?小微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是方向之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全国科技创新活跃,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巨大,这些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工业时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数字时代,中小微企业担当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应关注自身的“金融健康”问题,有效平衡合理负债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建议推动金融机构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服务体系,将提升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说,最终要实现金融机构经营稳健、客户金融健康的“双赢”,更好地走出一条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