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王培元,首批齐鲁文化之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德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音乐家协会主席。著有诗集《五月榴花》,歌词集《春天从心里出发》《亲亲的老百姓》,两部大型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华侨领袖陈嘉庚》。
近日,为厦门大学创作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华侨领袖陈嘉庚》通过福州市文联申报2017年度福建文艺发展基金,编剧王培元的名字引起记者的关注。他就是我们宁津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王培元。12月20日,记者来到宁津县妇幼保健院采访了在此工作的王培元。
书香情缘,痴迷读书
1959年,王培元出生于吴桥县地下王村一个世代相传的书香家庭。年纪很小的时候,他便随着父亲看各种小说。就读吴桥沟店铺中学时,17岁的他更加痴迷读书。那时候课外读物很少,有人借给他一本浩然写的《西沙儿女》,他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一次,他在《人民日报》上看了诗歌《理想之歌》,便如获至宝,把它抄在本子上,翻来覆去地看,至今仍能背诵部分章节。同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诗人。
1976年王培元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宁津县虎皮张供销社做布匹柜台的售货员。没有人来买东西的时候,他就在心里酝酿着诗句。站了4年柜台,也写了4年的诗。
王培元对文学有着炽热的痴迷之情。有一年,他在外地学习,路过一栋楼房,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山东诗人纪宇的诗朗诵《风流歌》。他听得入迷,一直站在楼下,仰着头,望着窗口,直到朗诵结束他才离开。
1981年,王培元调入县卫生局。工作之余,他接触到县文化馆的杨柱山老师和许多业余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那时,他的妻子还在乡镇工作。每天下班后,他都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赶去十几里外的大柳镇。骑车的路上,也是他酝酿诗的旅程。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打麦场,远远看见一个头戴草帽的老农正在扬麦子,扬起一片金雨,眼前灵光一现,于是便有了小诗《扬麦》。“力,划出一道弧,甩出香喷喷的雨,落在老汉的斗笠上,溅起一串甜丝丝的涟漪。 ”后来,这首小诗发表在《北京文学》。这激发了王培元的创作热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此后,他又写了大约七八十首诗,先后发表在《星星》《健康报》等报刊上。
重拾旧笔,笔下生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浪潮来临,文学日渐边缘化,许多文学青年纷纷停止写作,王培元也陷入了迷茫,再加上工作忙碌,他也不再写作,搁笔10多年。
2001年,王培元再次尝试着拿起手中的笔,然而,时过境迁,他寄出去的诗稿全部石沉大海。他必须另辟蹊径,从头开始。从那时起,他开始由诗歌转向歌词创作。2004年,他的第一首歌词在《词刊》发表。此后,他埋头歌词写作,陆续在《词刊》《歌曲》《军营文化天地》《上海词刊》等杂志发表歌词500多首,受到业内人士青睐好评,多首被谱曲传唱。其中他创作的《亲亲的老百姓》获得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王培元说,创作要有好的心态,要心怀正能量,歌颂美好的东西。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怎么会有好作品呢?好作品要给人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一种温暖,让人听了感动,受到启发。
对于从写诗到写歌词,王培元深入研究,独有所悟,意象与空间并重,感情与音乐相承;朴实中见新奇,词练达而味有余,为作曲留下充分的音乐空间,因此颇受作曲家赏识和青睐。
说起创作时的感情,王培元说这要感恩生活,感恩生养他的土地。他说,他的有些歌词,就好像从地上自然冒出来,自己顺手采撷下一样。
王培元说:“一个作者要善于观察生活,随时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要心有灵犀,捕捉到电光火石般的精神火花,注入作品的灵魂之中。 ”他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得益于生活,因此感情朴实,更接地气,更容易引起共鸣。
有一次他去德州和朋友们聚会,一位朋友说,过去日子不好过,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母亲却不在了。朋友的感触深深打动了他,这不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吗?回来之后,他很快就写出了歌词《有娘叫最幸福》。这首词先后有40多位作曲家谱曲。有人评价说:现今社会很多人太浮躁了,这首歌倡导让人们多孝敬老人,多回家陪陪老人,亦是对传统孝道文化回归的真挚呼唤。
笔走天涯,天地皆宽
对于从写诗到写歌词,王培元有独到的见解:诗需要起承转合,而歌词则是戴着脚镣跳舞,因为它需要音乐的配合。写歌词要有节奏、有感觉,还得有感情,你先得感动你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谈到创作大型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时,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剧本创作。受福建歌舞剧院骆季超先生盛情相邀,彼此相隔几千里,只能经过微信、QQ交流。他把此次合作当成一次学习和开拓自己创作领域的尝试。那段时间他看了大量的资料,初步掌握了剧本写作的要领,在写作中摸索,反复修改,没想到一搬上舞台,就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2015年6月7日,由王培元编写的著名作曲家骆季超作曲的大型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福建歌舞剧院上演,9月18日、21日在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再次上演。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同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亦将该剧搬上舞台。在全国艺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被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被誉为一部民族英雄的史诗,一曲爱国主义的交响。目前,王培元又开始书写歌剧剧本《四女寺河的传说》,他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积累沉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精巧构思,情真意切地倾注笔端。
记者在他所供职的宁津县妇幼保健院采访的时候,王培元的电话接连不断,前来领用医疗物品的医生护士络绎不绝。他就是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写出大量的诗歌、歌词和两部清唱剧剧本。
记者问王培元:“你的工作这么忙碌,写作都是在什么时候? ”王培元说:“白天没时间,经常是晚上,下半夜醒来写。也有很多是走路过程中想出来的,当年奶奶还在的时候,回老家去看奶奶的路上,写出了《奶奶的拐杖》,歌词发表在《词刊》,并且在全国词曲大赛中获了金奖。当你踏上曾经熟悉的土地,你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或许就是爱,就是你生命最初的根须,你的感情就是朴实而丰满的。没有真情,何以动人? ”
对于今后的创作道路,王培元说:“从前的时候有点浮躁,写了就想获得什么,现在心静下来了,自己不满意绝不拿出手,满意了,才拿出来给大家看,有人喜欢,心里就高兴。我也不会局限于写哪一种类型的作品,尝试用手中的笔走遍天涯。 ”
□本报记者 彭彦花
作 品 欣 赏
山东人
山东人豪放,心胸宽广
胸怀里奔腾着黄河的浪
有话咱就说不在心里藏
爽朗的笑声裹着泥土香
山东人豪放,神采飞扬
挺起胸就是泰山的脊梁
大碗喝酒喝出咱的胆量
梦里也想走一回景阳冈
山东人豪放,敢做敢当
胸怀坦荡一身正气弘扬
谁要是有难咱解囊相助
心肠滚烫送你一个太阳
念乡愁
望着故乡的方向 心惆怅
梦见故乡的模样 心凄凉
想起故乡的往事 心里暖
听见熟悉的乡音 泪两行
乡音呼唤童年美好记忆
乡情融化游子心头寒霜
乡音乡情祝愿你安然无恙
乡愁就在我心上
初心勿忘,思故乡
你在哪里,在他乡
记住乡愁,永不忘
你在哪里,在心上
你在圆梦的歌声里
你在复兴的道路上
启程回家的路上 心飞翔
梦见故乡的笑容 心荡漾
想起故乡的美景 心里甜
听见喊我的乳名 乳名香
乡音呼唤童年美好时光
乡情牵挂游子漂泊四方
乡音乡情祝愿你吉祥安康
乡愁温暖我心房
初心勿忘,思故乡
你在哪里,在他乡
记住乡愁,永不忘
你在哪里,在心上
你在圆梦的歌声里
你在崛起的征途上
那一天我举起了手臂
那一天我举起了手臂
从此我的生命就属于你
风里紧跟,雨里相随
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为了祖国的繁荣
为了家园的美丽
我愿用生命践行你的真理
那一天我举起了手臂
从此我的生命充满生机
复兴路上,坚定不移
休戚与共,不离不弃
为了百姓的冷暖
为了民族的崛起
我愿用热血点亮每一个晨曦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初心不忘,永远铭记
为了崇高的信念
为了母亲的笑意
我愿付出我自己
从东方起步
一条路,从东方起步
越千山,挽起亚欧
铺满阳光,洒满富庶
繁荣道路两旁的一草一木
一条路,从东方起步
涉万水,与爱携手
揣着爱心,带着祝福
温暖人类心房的阳光雨露
一条路,从东方起步
海上丝路,波涛上扬帆
陆上丝路,丝绸上起舞
东方家园把华夏文明
引领一个崭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陈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