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欣
去文化馆看演出、去图书馆看书、去美术馆看展览……2017年元旦,西宁百姓的休闲生活平添了几分浓浓的文化味儿,随着2016年我省“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三馆”全部建成并开馆,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渐渐成了我省群众休闲生活的“新宠”。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文化民生,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海大剧院和省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新馆等标志性的文化场所相继建设落成,其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一流的环境设施、先进的文化功能更是为百姓提供了时尚便捷的文化场所,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投入力度加大运行机制创新
时序进入深冬,一股艺术暖流在高原古城涌动。在2017年辞旧迎新之际,来自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和俄罗斯乌里杨诺夫斯克国立模范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携中外经典名曲“空降”青海大剧院,献上顶级的新年音乐会,给我省文艺爱好者带来唯美的视听享受。
在西宁市海湖新区,一座富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设计灵韵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青海大剧院。作为青海省和西宁市的文化地标,青海大剧院是青海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顶级综合性剧院之一,能满足大型舞剧、歌剧、话剧、交响音乐会、戏剧及综艺晚会等各种演出的硬件需求。
“大剧院建成之前,想在家门口听一场高雅音乐会是一种奢望。”在某中学当音乐教师的雷霞对记者说,以前听音乐会只能通过电视、网络或买碟片,如果有机会去外地出差赶上当地有音乐会,哪怕一掷千金也要过把瘾。回想起以前,她十分感慨,“现在可好了,咱们西宁也有了一流的大剧院,那些国内外的顶级艺术团队都愿意来演出,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
青海大剧院演出中心夏天奇告诉记者,青海大剧院自2012年10月正式运营至今,连续每年推出“春夏演出季” “ 周年演出季” “新年演出季”这三个高雅的文化艺术品牌,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艺术机构,为我省观众带来高品质的演出。截至到目前,共演出114台剧目,涵盖了大型舞剧、歌剧、交响乐、演唱会、钢琴独奏及室内乐、话剧、儿童剧、魔术杂技、综艺晚会等多种国内外艺术形式。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和刘诗昆、歌手孟庭苇和郑绪岚、布拉格爱乐乐团、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阿根廷国家探戈舞团、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曼托瓦尼乐团、保罗莫利亚轻音乐团、爱尔兰大河之舞舞蹈团等著名艺人和演出团体都曾在这里展露技艺。我省群众全年不间断都可以沉浸在高雅艺术之中,度过一段精神充盈的休闲时光。
在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我省着重发挥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文化场所,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全省共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6.6亿元,建成了青海大剧院、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也不断创新。我省印发了《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各市州、县也相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为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撑。
文化惠民工程推进 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冬日的青海大地千里冰封,银妆素裹。农村里普通农家的日子却温暖丰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蔡家村,正在做家务的农家妇女金安平、刘艳等人听说有人来看她们演出节目,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兴冲冲地来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简单化化妆、穿上演出服后,她们驾轻就熟地站在去年新建成的乡村大舞台上跳起了民族舞蹈……虽说她们的表演略显粗糙,而恰恰是那稍显笨拙的动作和偶尔流露出的怯场,让人感受到了这些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蔡家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我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缩影和代表,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成果。
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了解到,去年,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投入资金11,319万元,在全省151个村,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座乡村小舞台、一个书屋、一个广播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一名文化管理员、一支文体活动团队),建设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将基层政权、美丽乡村、整体搬迁、公共卫生、宣传文化、体育广电等各类惠民建设项目统筹整合,共建共享,调动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实现了建一处文化中心,方便一方群众,凝聚一村人心,活跃一片文化生活的目标。
“我省还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流动文化设备配备、农(牧)家书屋、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一系利文化惠民项目,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同时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书香青海’、文化下乡、‘四进社区’‘欢乐乡村巡演’‘欢天喜地过大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指导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培育群众文化骨干,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白天可以去农家书屋上上网、看看书,晚上可以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听戏、看电影、跳舞,城市的舞台流光溢彩,农村的演出同样热闹非凡,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基层群众越来越有“时髦味儿”。
“以前村民不知道该干什么,可以说是一盘散沙。”说起今昔反差的缘由,蔡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旭春深有感触。“现在有了文化阵地,让乡亲们融进来,爱上有文化的生活,人心自然就凝聚起来了。”
我省坚持把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立足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水平和效能显著提升,全省农牧区文化面貌为之一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创新服务方式 从“保基本”向“广覆盖”提升
走进省美术馆,宛如漫步唐宋诗篇中楼阁亭宇,妙笔丹青,处处墨香;随着悠扬的乐器声,记者来到省文化馆,几个文艺青年正在排练节目,有模有样、神态专注;隔壁的省图书馆却一片安静,几个小学生正盯着电脑显示屏认真浏览信息资料,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我省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群众的生活。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我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省49个图书馆、55个文化馆、369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有力提升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自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了在这里渡过闲暇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文化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读书蔚然成风。
不久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有新动作。继2013年格尔木市被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去年10月份,西宁市又被正式宣布为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2017年,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青海文化名省建设的总目标,将我省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保基本’向‘广覆盖’提升,让文化的阳光洒遍青海大地。”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负责人娓娓道来——
统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各类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进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好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最大服务效益;
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线上自助预约、线下免费配送的综合服务平台……
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的文化活动。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之中,品味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在青海大地上将会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责任编辑: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