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网合肥讯(记者洪敬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记者2016年12月31日在安徽省宿松县程岭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采访时看到的标语。近年来,宿松县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工作,努力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归到乡村,打造农民群众真正的“精神家园”。 宿松县属皖西南门户,古松兹侯国,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人口84万,辖9镇13乡,192个村(社区)。近年来,宿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精神,努力围绕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补齐文化设施短板 宿松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基层群众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和文化设施落后的矛盾突出,特别是村级文化设备、设施不全,功能缺失,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宿松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摆到了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全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规划纲要,纳入连续两年的县重点管理工作项目,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工作年终综合考核的内容。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宿松县文广新局局长吴云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县制订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计划,成立了领导机构,建立了由县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从整体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保证了领导力量,体现了重点工作,重点推进。同时,该县县委、县政府要求,将党建、群团、教育、体育、民政等部门在农村的文化资源纳入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之中,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脱贫工作,合力共建。像党员活动室、文体广场、少年儿童之家、老年日照服务中心等,全部纳入到了乡村文化中心建设的内容。 要想做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没有财政的支持是不行的。为此,宿松县的县乡两级财政加大对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连年来,县财政都安排资金为文化中心添置文化设施,补贴中心开展文化活动,同时采取奖补措施,对省、市安排的村级示范点每个补助建设经费10万元,县安排的示范点每个补助建设经费5万元,仅2015、2016两年县财政就补助村示范点建设经费800多万元。对文化中心试点乡镇,县财政也通过绩效奖励方式给予了扶持。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建设文化中心,目的在于让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共享公共文化,就要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是衡量文化中心绩效的唯一标准。如何满足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怎样才能触及到老百姓的文化兴奋点,同老百姓产生共鸣?宿松县的做法是,请群众参与文化中心的规划布局,参与中心设计布展,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真正让群众在建设中做主人,在活动中唱主角。 吴云涛说,该县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做到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在选点上,注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文化热情比较高,基层有建设积极性的乡村作为试点和示范点。例如,洲头乡乌池村经济条件较好,文化中心采取新建方式,请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安徽分院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七易其稿,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北浴乡迎宾村是山区村,采取的是改扩建方式,村里干部群众集思广益自己做规划,将过去村办企业的闲置用房改为活动室,废置的仓库改为礼堂,再新建广场和舞台,既美观又实用。 ![]() 图为宿松县举办的黄梅戏下乡活动。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洪敬谱摄 文化中心建成之后,农村文化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群众活动难以开展成为突出矛盾。为此,该县组织实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在提升基层文化中心服务水平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全县22个乡镇按照“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划定为五个文化区域,每个区域组建一个农村区域文化中心。该县紧紧抓住“区域联动、资源共享”这一创意核心,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乡镇和村级示范点为重点,以乡情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策划、组织高频度的有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由于跨区域联动,群众参与策划组织,规模大了,内容丰富了,群众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如程岭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东乡泊湖区域的农民文化艺术节、金坝村文化中心组织的临江文化区域广场舞大赛都在万人之上。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依托乡村文化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受益群众50多万人次。 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形式和内容,是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粘合剂。该县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如二郎区域的黄梅戏、民歌民谣,凉亭河区域的诗词歌赋,县城周边的民间曲艺和文南词,东乡泊湖区域的灯歌灯舞、龙舟赛,临江区域的书法、民间舞蹈等。该县注重引导群众挖掘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唤起乡村记忆,激发文化认同。各乡镇和村中心结合实际创立自己的文化服务品牌。如程岭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完善文化站免费开放功能的同时,致力办老百姓满意的文化,先后推出了广播电视网络应用平台、书香茶馆、程岭大鼓书、乡村图书、东乡泊湖文化区域农民艺术节等独具特色的品牌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打造齐抓共管新模式 如何保障综合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持续、有效的运行,管理是基础。农村人力有限、资金缺乏,文化中心的管理是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宿松县的做法是,地方政府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履职尽责,同时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宿松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洪云告诉记者,政府主导防止管理缺位非常关键。按照该县《实施计划》的要求,各试点乡镇和示范村党委、政府以及村支两委是文化中心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管理制度建立、运行资金投入和管理人员配备等基本职责,各文化中心必须确保常年免费对群众开放,开放时间要上墙、全年的文化活动安排要上墙,各项管理制度要上墙,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国家、省市补助经费以及设备设施及时到位的同时,县乡财政均安排了补助资金。试点乡镇配齐了事业编制人员,示范村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列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县宣传文化部门还不定期开展督查,促进管理常态化。 政府主动还得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到位。洪云说,发挥农村文化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乐园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高密度的文化活动来倒逼乐园的开放和有效利用。该县要求所有农民文化乐园必须建立全年度的活动计划,确保每月有一次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承办一场区域性文化活动。同时该县提出“四进乐园”,一是文化志愿者进乐园,每个乐园都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县局组织了文化志愿者培训班;二是图书馆分馆进乐园,我县实现图书馆总分馆制后,分馆延伸到了9家有条件的农民文化乐园;三是乡贤文化进乐园,要求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乡贤室,树立道德典型,传承优秀文化。对在乐园里已经建成的乡贤室,县里补助1万元;四是数字图书进乐园。该县基于广电网的图书数字阅读项目在所有的乐园都已经实施,引领和示范农村数字电视用户。
吴云涛介绍说,截至目前,该县按照省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建设标准共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3个,完成了程岭乡、许岭镇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省级试点工作任务。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其他155个村和社区均建起了综合文化活动室。目前,该县结合文化扶贫和美好乡村建设,正在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农民群众真正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