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大地的格桑花
——我的扶贫日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听到总书记的讲话,我在激动之余,想起了自己2017年从陇县东风镇政府借调到陇县住建局危改办,专攻农村危房改造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日子。
接到借调文件的那一刻,我的心跳跃着,颤抖着,为这无法预知,却确实来临的一切所兴奋不已,难以自持。能被借调到新单位,我的心里十分激动,一下子从偏远的乡镇来到繁华的县城中心,想到以后在这里的生活,不禁脱口而出一个“美”字。临行时,看着镇上同龄人羡慕的目光,我得意的说:以后周末来县城找我,我带你们玩耍。然而上班的第一天,我就被打趴下了,整整开了一天的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因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不同,没有统一的建造标准,如何精准识别危房,怎样分类实施和建立补助标准,改造后验收标准怎么定,还有农户自筹问题,这一整套体系怎样才能达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难题。可这研讨会,一开就是一个多月,为了做到因地制宜,切实破解农村危改难题,在原有中省大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我们邀请全国专家团来访指导,赶赴外地考察学习,到本地实地调研,开展技术培训会和现场推进会,白天入户精准识别危房户,晚上继续开会研究和完善建设标准、政策纲领,一直持续到深夜。
“早知道不来了,咋天天都这样”周六早上刚开完会,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又被叫去入户检查新建房屋质量,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从会议厅出来,心里不免一阵抱怨。
入冬的乡下格外寒冷,“小王,别看我现在上年纪了,我年轻的时候可比你利索多了,哈哈”老罗同志一边笑着,一边快步跟了上来,他轻轻的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嘴里好像又喃喃了一句什么,我紧了紧衣服,好让自己裹的跟严实些,很难想象,在这样寒风凛冽的天气里,已经年近60岁的他和老李同志,带着我整整走访了40多户贫困户,而我们下一个落脚点,就是前方半山腰的贫困户王宏生的家中。
一进院子,王洪生便热情的迎接了出来,他瘦瘦巴巴的身架,但看起来很有精神,笑着说道:快进来坐,天这么冷的。“来把你新建的房屋鉴定一下”老罗同志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了《农村危房改造房屋安全性评定意见表》,经过一翻细细的勘察和询问,从房屋建设质量、资金补助、户里的资料、农户反馈、政策知晓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了解了王宏生的住房安全情况。王宏生的老房子建造于1970年,一家四口人挤在58平方米的土房里,能建一座新房子,一直是他的心愿,但碍于经济问题,多年未能如愿。今年在国家的支持,政府的引导下,用危房改造政策补助的3.9万元加上他东拼西凑的钱,终于住上了新房子,他特别的高兴,很激动的告诉我们:“盖上新房子,解决了他家两代人的住房问题”。
离开时,我早已经没了精神气,打开车门,整个人瘫在座位上“早知道,就不来县城借调了”我心里想,然而在回来的路上,令我感到诧异的是,两位老同志一路上侃侃而谈,有说有笑,依旧精神焕发。老李同志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年轻人,还得多多磨砺,想93年我俩参加工作的时候,下乡别说交通工具了,连吃饭都没有着落,扶贫无小事,要对得起胸前的党辉”。“就是的,不管是在基层乡镇还是在县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工作三十年了,我还是爱农村,喜欢和农民群众打交道,你小伙才上班几天,以后就会明白了”老罗附和道,说完,两人还很默契的相视然后哈哈一笑。回味着两人的话,想起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跑遍了整个陇县大大小小村庄的每个角落,还有无数个贫困户跟我们讲起新房时,满脸幸福的画面从我脑海里闪过,心里有一阵暖流经过,我突然想起了第一天来检查时,两人伫立在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石碑前的画面,这或许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信仰”。
借调期间的工作虽然很忙,但让我实打实的学到了如何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又好又快地结合农村实际,第一时间将这些关系贫困群众利益的政策运用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受到每一名干部都在为脱贫攻坚工作默默地努力着。时至今日,我又来到了新的单位学习和工作,工作内容或许和以往相比有了变化,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内心深处,亘古不变。以后的日子里,它将激励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大山深处的格桑花一样,永远保持昂扬斗志,迅速适应环境,勤学、善学,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王乐一烛)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