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重庆大剧院,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现场。通讯员 张坤琨 摄/视觉重庆 通常而言,春节前是演出的旺季,大量的跨年音乐会、演唱会集中上线,春节后的二三月则进入淡季,而今年重庆演出市场的情况却大不一样。 立春之后,重庆各大剧院都上演了不少精品舞台剧目,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好剧、大戏受热捧,展示了大众强烈的观演意愿和行动力,大大提振了演出市场的信心。 2月的重庆,春色渐浓。众多优秀剧目在重庆各大剧场频频上演,各大剧院门庭若市。 2月10日、11日,舞剧《水月洛神》连演两场,重庆大剧院重新迎来满座时刻。与此同时,由剧伙音乐制作的音乐剧《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连演两场,受到热捧。19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还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杂技剧《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把杂技与现当代舞相结合,展示奋斗者的青春靓影……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将重庆的文化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也点燃了重庆观众春日观剧热情。 好剧、大戏受观众热捧 10日晚,《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在重庆的首轮演出。 散场后,市民陈思晓和朋友哼着主题曲走出剧场,意犹未尽。不少观众在剧院粉丝群中留言,交流自己的观剧体验,讨论热烈。 从演出方的角度看,通常而言,春节前是演出的旺季,大量的跨年音乐会、演唱会集中上线,春节后的二三月则进入淡季,剧院会利用这一段时间对全年的演出计划进行安排,或者对剧院设施进行整修升级。 而今年重庆演出市场的情况却大不一样。 立春之后,重庆各大剧院都上演了不少精品舞台剧目,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4日,重庆大剧院奏响2023年重庆新春音乐会,表达了人们对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的热情。 5日,元宵之夜,重庆大剧院户外广场,重庆民族乐团上演了一场主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江畔民乐音乐会,让观众在两江交汇的美景里与民乐相遇。 10日,郑州歌舞剧院带来“荷花奖”获奖舞剧《水月洛神》,让重庆观众感受1800年前的建安风骨……舞台剧《重庆·1949》、杂技秀《极限快乐Show》、话剧《雾气江洲》等驻场演出精彩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好剧、大戏受热捧,展示了大众强烈的观演意愿和行动力,大大提振了演出市场的信心。”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李文婷认为,要让一个剧院产业链价值更大、上座率保持高位,归根到底靠的是高品质的演出内容。 沉浸式体验成“彩蛋” 除了大型舞台演出,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舞台项目也丰富了演艺市场。 元宵节前一天,重庆市川剧院弹戏元宵专场演出活动在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这是一间具有实验气息的剧场——场地空间不大,100多名观众围着一张张圆桌而坐,一边看演出,一边还可以吃小吃、喝盖碗茶,观众席位和表演区域几乎零距离,宛如川剧戏园子一般。 当天,演员们带来了《拔火棍》《拦马》《拾玉镯》《钻狗洞》4折川剧传统戏,其间还有抽奖环节,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观众陈晨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这么近地欣赏过川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倍感亲切。 记者发现,沉浸式体验成了重庆各大剧院吸引观众的“彩蛋”。比如,重庆1949大剧院向已购买《重庆·1949》演出票的观众,推出免费真人沉浸剧本杀《请回答1949》,参加剧本杀的观众不仅可以代入特定角色,获得比普通观众更多的剧情内容,还能与主演互动交流、复盘解析人物故事。 “我们研发了包括剧本杀在内的多个副线产品,希望降低观众看剧的心理门槛,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说。 鼓励发展特色演艺新空间 “上半年重庆大剧院演出安排得很紧凑,下半年档期更紧张。”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告诉记者,新春之后,他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和院团、国内外演出商谈论最多的就是档期。 3月,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孟京辉经典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此后,舞台剧《寄生虫》、话剧《白鹿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孔雀》等众多经典好剧,也将悉数与重庆的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院团也在积极排练剧目,为接下来的全国巡演做准备。15日起,重庆芭蕾舞团带着芭蕾舞剧《死水微澜》《动物狂欢曲》等多个原创剧目亮相四川;重庆市川剧院、重庆歌舞团等多个院团也将带着“拳头”剧目前往全国各地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纵观全国各地演出市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演出层出不穷。比如,上海大剧院的《剧院魅影》(中文版)未演先热,去年,该剧创造了开票3小时票房突破300万元佳绩,今年又一口气新增8场演出;北京各剧场掀起一轮舞剧观演热潮,《红楼梦》《赵氏孤儿》《昭君》3部重磅舞剧上演,形成了一票难求的观演盛况。 那么,重庆该如何乘势而上? “现在观众讲求的是以演出为中心的体验,这不仅要求演出频次多,还要回归到以内容为王。”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程联群认为,依托举办大戏演出季、精品艺术节等手段,有助于保持优质剧目供给。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严功军表示,不仅要思考如何将优质的演艺资源“引进来”,更要创新场景消费理念,体现数字智能生活特色。他认为,未来,剧院须同时满足人们多种场景需求,比如集餐饮、娱乐、演出等于一体的演艺新空间或许会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副处长汤涛表示,面对观众蓬勃的观演需求,演艺市场的供给侧潜力尚需挖掘。首先,要提升本土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演出质量,为演艺市场不断“造血”;其次,要积极培养观众看演出的习惯,推动演出市场发展;最后还要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新空间,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演艺聚集区,促进文旅消费和高质量发展。来源:重庆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