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玉吴晋斌 贺星龙有两次走出大山的机会:一次是运城卫校毕业后,可以留在当地当一名体面的城市医生。另一次是在大宁县医院实习期间,医院相中了他,实习结束后可以在县城医院工作。 在别人看来,这是求之不来的好机会。贺星龙却作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黄河岸上的山西省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做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年,他刚满20岁。 “这不是冲动,出去前就想好了要学医,学成了一定要回来。”16年后,说起自己年轻时的选择,黑痩的贺星龙眼神里没有丝毫迟疑。 这个想法如同一粒种子早已在贺星龙心里播种、慢慢长大,开启了他的乡村医生之路。 一孔窑洞当诊所,一辆摩托伴出诊 “娃呀,好好念书,将来一定要学医。”爷爷临终前的嘱托,贺星龙犹记在心。 贺星龙的爷爷身患肾病多年,从无人治病到无钱医治,饱受折磨后离开了12岁的贺星龙。 “爷爷的嘱托道出了对子孙后辈改变贫病现状的期望。”贺星龙这样理解,“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生,看病需要走出大山,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农家人得了病,都是一拖再拖,爷爷就是这样的。” 贺星龙所在的乐堂村深藏于吕梁山的沟壑之中,是国定贫困县大宁众多贫困村中的一个。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让儿时的贺星龙刻骨铭心。 送走了爷爷,当医生的想法却刻在了贺星龙心中。 1996年,贺星龙考上太原市卫校,可高昂的学费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他不得不放弃,选择了运城市卫校。拿着全村人用毛毛钱凑齐的3000元学费,贺星龙含着泪走出家乡、开始学医。 毕业后,贺星龙毅然回到大宁县医院实习。2000年春,实习结束的贺星龙谢绝了医院的挽留,回到乐堂村,成了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 “村里没有现成的诊所,常备的药品在村民家也不多见。”在贺星龙离开的几年,村里的医疗状况并没有改变多少。 贺星龙把自家的一孔窑洞改成了诊所,卖掉了仅有的两只母羊,加上卖玉米的400多块钱,凑了960块钱,买回来几件医疗器具和一些常用药。
乐堂村有了诊所和医生的消息随即在四邻八村传开。 两人一路跑步,赶到了村民家。诊断了老人的病情后,贺星龙开了药。回来的路上,贺星龙心有余悸:“如果来晚了,老人就会有生命危险。”赶上了是幸运的,可那些没赶上时间的人呢?! 沟壑阻隔了村落,使得道路泥泞坎坷,出行不便。第二天,贺星龙便从县城废品收购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为了减少路上的时间,没多久贺星龙又从信用社贷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突突突……”从此摩托车的声音响彻在大山中。 前不久,贺星龙又贷款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充当起进药的货车、抢救病人的救护车。 24小时出诊,16年不断 一辆蹬几次才能打着火的泛旧摩托,一个装满听诊器、针管和药品的蓝色提包成了贺星龙穿行于村落之间、行医救人的家当。 一个清晨,下了整夜的大雪还没停下。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诊所的寂静。索堤村村民贺润平的两岁孙子发高烧,出现抽搐。 简单问询了症状后,贺星龙背上药包准备出门。妻子陈翠萍拦下了贺星龙,“雪下得这么大,路难走,等雪停了再去吧。”执拗的贺星龙没有听从,骑上摩托冲进了大雪中。 去索堤村一路下坡,积雪的弯曲山路更加陡滑。一个拐弯处,摩托车不小心侧滑,贺星龙连车带人翻进了排水沟。顾不上疼痛,贺星龙扶起摩托车,继续赶路。经过20多分钟的艰难骑行,赶到了村子。 给孩子输了液,返回的路上贺星 龙才感觉出右脚踝钻心地疼痛,踝关节肿起很多。冬季是老人孩子发病的高峰期,患者特别多,回来后贺星龙忍着痛给村民看病。直到第三天的下午,在家人的催促下,贺星龙到了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踝关节骨裂。 妻子的埋怨、脚踝的疼痛没有让他的脚步停下。村里85岁的贺德明老人患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症,插排尿管才能正常排便。贺德明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世,老人发病又大多是在晚上。贺星龙只得定好闹钟,在后半夜给贺德明插尿管。这样不知不觉就是10年。 一年四季、白天黑夜,贺星龙为村民们测量血压、量体温、看病、输液、开药,有时亲自端着碗喂病人药。交代完注意事项临走时,贺星龙总会叮嘱:“大病赶紧看,小病不能拖,随时有情况随时打电话。” 慢慢地,村民们小病不用看、大病往后拖的习惯改变了。“有个轻微头疼脑热的也打来电话问询。”贺星龙说。 贺星龙把“24小时上门服务”做成了手机彩铃。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成了贺星龙的生活常态,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贺星龙说:“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宁肯多跑十趟诊清病,不可少去一趟延病情。” 贺星龙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6年里,贺星龙骑坏6辆摩托,背坏了12个药包,足迹遍布山西永和、大宁和陕西延长县的28个村庄,跨越40余万公里,出诊16.5万人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 16年的行医救人,让贺星龙熟悉了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有没有烟酒嗜好…… 经年累月之后,常年骑摩托车让贺星龙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每天背四五十斤的药包,使贺星龙有些驼背;饮食不规律,五年前贺星龙检查出慢性糜烂性胃炎。 七本账册,他却欠着债 当医生能挣钱,在外人眼里的挣钱职业,却与贺星龙这个乡村医生无缘。 在诊所的桌子上放着七本厚厚的账本,记录着患者看病买药的付款情况。有时村民没钱,贺星龙就先看病,有了再给,没有就算了,贺星龙也不刻意去要。这些年累计下来,免收诊费和药品费35万余元。 出诊过程中,贺星龙结识了许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2000年起,贺星龙主动承担起13户困难五保户的医疗费用,过年时给他们送米送面,每人买一件新衣服,大年初一还时常把他们叫到家里吃顿饭。而贺星龙却一直穿着同学送的那件红色棉服。 2004年,贺星龙又主动承担起全乡1028名儿童的防疫工作和200多名儿童营养包的发放。对留守儿童,贺星龙免去所有看病费用。 2008年,借着孩子上学的机会,妻子陈翠萍在县城租了间门面房,想让贺星龙在县城开间诊所。可贺星龙却瞒着妻子早早在30里外的移民新村买了两孔闲置的窑洞作为诊所,为的是方便周边3个自然村的人看病。 除了动用家里的积蓄外,贺星龙还欠了1万多元。妻子无奈只能打消念头,退了门面房。 开诊所,贷款买摩托车、医疗器械和药品,没有太多积蓄的贺星龙现在还欠着两万多元的外债。 2004年,24岁的贺星龙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贺星龙说:“在乐堂村还有很多想干的事。” 如今,一些山路已经铺上了水泥,乐堂村的一些村民也走出村庄进城打工,36岁的贺星龙依然骑着那辆泛旧的摩托车,在大山中留下阵阵突突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