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铭庭近影。 ![]() 红柳 ![]() 刘铭庭和吐鲁番农民
铭庭,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为了荒漠化研究,他曾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全长40多万公里;发现了柽柳(又叫红柳)属5个新种,将中国的柽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多年来,他跑遍南疆的每个县市。每次见到他,都是和农民在一起舞动着坎土曼(一种挖土工具),挥汗如雨。就这样,红柳在南疆已发展到500多万亩。刘铭庭的红柳造林技术还被用于山东、天津的海滩造林和吉林的盐碱地造林。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授予了刘铭庭主持研究的“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红柳造林技术”项目。刘铭庭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策勒流沙治理研究”成果,也同时获得这一奖项,两项成果占了当年获奖成果数的1/4。
退休后扎进大漠,研究大芸人工接种技术,带领农民摆脱贫困
得知大芸(又叫肉苁蓉)这种植物,刘铭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植物寄生在红柳根部,能活血、提高人体免疫力,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近年来,随着海内外需求量不断上升,大芸每公斤价格从几元涨到了几十元。大芸价格上涨,能让南疆一些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但是无序采挖会严重破坏生态,能否进行人工种植呢?
带着这个疑问,1995年,已退休的刘铭庭和老伴储慧芳商量后,带着5万元积蓄重回于田县。
两位老人白天在沙地里冒着大风与酷暑辛勤劳作,晚上则在地窝子里忍受着蚊子和牛虻的叮咬。交通工具就是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毛驴车。
老伴每天都在努力地记日记,怕忘了每星期二的集市,因为一周所需的生活用品都去那里买。打电话要去5公里外的奥依托克拉克乡政府,书信也只能暂存在23公里外的县上。老伴60岁生日时,刘铭庭出差。儿子、女儿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见到又黑又瘦的母亲禁不住泪如泉涌,恳请她回家颐养天年。然而,她没有走,“你爸还要研究大芸。他在这里,我就在这里”。
历经艰苦摸索,大芸终于试种成功。2003年,刘铭庭在全国获得大芸种植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紧接着又成功研发出大芸“开沟播撒高产法”。大芸人工接种率达100%,亩产最高达200公斤以上,亩产值最高能达8000元左右,相当于10亩棉花的收入。
他无偿地把技术传授给农民,仅于田县就发展了16万亩红柳、大芸,让众多农民摆脱了贫困。
于田县奥依托克拉克乡农民买提库尔班·阿不都艾尼说,“原来我们家毛驴车也没有,种了大芸后我们买了汽车、盖了新房,太感谢刘教授了!”
今年,刘铭庭又去了吐鲁番市和精河县帮助指导种植梭梭、大芸;5月初,从种植场回来后,又去了山东参加首届海岸柽柳论坛;每年还要在于田县的种植场住四五个月……
已是耄耋之年的刘铭庭,依然很忙。(人民网 韩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