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大山深处的农家女,到蔺相红种养合作社的理事长,王秀娥走的是一条和同龄人不一样的道路,她用执着的勇气挑战贫困,用真诚和真心带动乡亲走向富裕。 7年里,她将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08户,带领大家种植藜麦、黑小米、黄小米等各种生态杂粮,种植面积达1300亩,创业产值超百万元。 6月13日,山西日报记者在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的蔺相红种养合作社见到王秀娥时,她正忙着接待来自省外的一家藜麦订购商。眼前的王秀娥,面庞清秀、笑容甜美,很难让人把她与种地的农民联系起来。 上世纪90年代,王秀娥从榆社县云竹镇清风村嫁到了榆次区长凝镇,为了生计,她和丈夫来到榆次城里务工。在城里当过超市售货员,干过走门串户推销杂粮、蜂蜜的生意,王秀娥凭着山里人吃苦耐劳的个性,终于过上了平稳的日子。 然而,2011年,王秀娥拿出全部积蓄,回到长凝镇承包了几十亩山地回乡种田。得知她的想法,好多人都说这媳妇傻了。 其实,王秀娥是胸有成竹。在城里务工时,她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寻找适合山里致富的法子。和丈夫卖杂粮,她看到了杂粮广阔的市场和价值;在超市当售货员,她发现了富硒作物能让农产品数倍增值的奇迹。“杂粮就是山里人最大的宝,为啥守着宝藏不开发呢?”于是,她回乡联合6户农民成立了蔺相红种养合作社,并注册了蔺相红商标。这一年,她的“富硒”杂粮试种成功。就在大家以为王秀娥的心能安下来的时候,没想到她又有了新想法。 2014年,王秀娥在销售杂粮时得知藜麦销售前景大好。第二年的播种季节,她就风风火火到忻州市静乐县,花每公斤100多元的大价钱买回了藜麦种,在合作社的6亩地里进行小规模试种,又是一年摸爬滚打的忙活,她的藜麦在山西精品年货节上被游客高价抢购一空。 为了扩大藜麦种植规模,王秀娥四处动员村民种藜麦,并免费提供种子,还承诺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毛钱收购。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她的合作社藜麦种植面积达到469亩,其中还包括43户精准扶贫户农民种植的96亩。同时,为了让藜麦真正形成规模产业,她再次拿出了全部积蓄,投资80余万元,建设218平方米的藜麦加工车间、400平方米的成品库和原料库,并购买了先进成套的藜麦加工、包装生产线,管理方式也更加科学。 目前,王秀娥的合作社入社农户增加到108户,长凝镇有486户农民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山西日报记者张谦 通讯员高庆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