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颜歌 29岁,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在读;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主席 2000年开始在榕树下发表小说,作被众多电台杂志转播转载 2001年,被鲁迅文学院评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小说十佳” 2002年,荣获“全国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年,小说《锦瑟》被评为《萌芽》杂志2002年度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2010年,获第十三届巴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2011年,8090十大青年榜样 2012年,“未来中国二十大家”(《人民文学》杂志和盛大文学联合发布) 201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潜力新人奖 生于1984年12月的颜歌,本名戴月行,成都郫县人,10岁起开始发表作品。 写作二十余年,颜歌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家》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出版《关河》《异兽志》《五月女王》等十一部作品,享有“未来文学大家”等声誉。 2011至2012年期间,颜歌曾在美国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美国忙碌的学习交流中,她依然坚持抽空写作,并在那里完成了《我们家》。2012年11月,颜歌作为驻节作家参加了荷兰穿越边界文学节。 颜歌是一位富有耐心的小说家,她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小说,我的小说最终将完整表达我全部的生活,我们共同呼吸完人生的最后一口空气,它就被压放在了我的坟头,它就是我自己。” 四川话写小说 《我们家》登上各大好书榜 用四川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我们家》,被评为颜歌迄今最令读者惊喜的长篇小说力作。该书从第一页就让人发笑,从豆瓣厂的描写到充满麻辣火锅气息的川味风情,“平乐镇人”上一个家族故事在时代变迁中活色生香……2012年在《收获》杂志以《段逸兴的一家》之名压轴刊发时,即引发强烈关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看后,赞扬其方言写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 《我们家》出版后,入选了2013年度各大媒体的好书榜,该书在获得首届中国南方艺术奖时,推荐者何平评价颜歌的写作是80后作家中具有先锋气质的部分,她对语言和结构的敏感在80后作家中显示出独立的气象。 颜歌说,在小说中,她尽量使用不影响非四川读者阅读的四川话,归根结底,“平乐镇”上的男男女女要说着四川话才能行走和活动起来。有一段时间她吃饭睡觉走路都在搜肠刮肚地想自己曾经听到过的各种四川话,一觉得有意思就马上记下来。 “颜歌的才气、个性,在新一代作家中与众不同,她直觉丰盈,想象奇崛,风格多变,深谙语词的魔法。她书写各种情绪的波澜,正视生存的卑微,承认人性的有限与残缺,但不就此绝望;她从俗世中来,却醉心于灵魂中那清澈的质地。”这是颜歌在荣获第11届华语传媒文学奖新人奖时的授奖辞,称颜歌突入现实、考证人心的能力,正在把她的写作带入崭新的阶段。 出生文学之家 爸爸叮嘱:用对“的地得” 除了受家庭影响,成都这片文化土壤也“滋养”了颜歌的文学梦。她说,她不会离开这里,“在郫县郫筒镇,我们全家人都是文学青年,个个都要时时关心我的创作:我爷爷常常教育我要写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东西;奶奶则喜欢强调文学一定要反映‘真善美’;而我爸爸说:用对‘的地得’,少打错别字。” 颜歌生长在这样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图书,因此,颜歌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当“作家”,然后就顺理成章开始写作。现在,写作成了她的基本状态,她的写作,也是向童年、向自己生活的土地的一种致敬,一份追忆。 在一次领奖发表获奖感言时,颜歌提到,她爷爷还在世时,经常带她去茶馆,一个院坝里坐着的都是街坊邻居,他们听说颜歌是个作家,都抢着要把自己的事儿讲给颜歌听。爷爷告诉她,“总有一天,你要写写我们镇上的事情。” 颜歌说,自己现在的确就这么做了。她接下去的计划是写一部短篇,同样以她的老家为背景。 今年,颜歌即将在四川大学结束博士生涯。未来如何她说不清楚,她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不会停止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