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六届江苏书展在扬州正式开幕,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先生在书展上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历史古城镇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讲座。 阮仪三教授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曾获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他主持的周庄、同里、用直、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保护规划,被称作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他对古城平遥的抢救和保护更是传为佳话。他因此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他还是苏州,扬州、绍兴.杭州、开封、平遥、丽江等市的城市建设顾问。 以下内容是根据录音整理: 在历史遗产保护方面,中国做得最差。我做过调查,原来我们有约2000座古城镇,现在剩下的很少了,苏州、扬州保护得比较好。 前几天我去深圳,一家开发商买了一块地,要拆掉城中村建高楼。我到那里一看,发现全是老广东式的土房子,却被说成是“棚户区”要拆掉。我说了,谁拆这片老房子谁是糊涂蛋。 这两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一些被保护下来,但是有些被像庙一样供起来,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保护好,更要做到合理利用。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历史建筑保护法,而法国在1907年就有了。 我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艺术特点,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当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我国传统建筑可以防震,传统建筑结构都采用木结构,木构架卯榫结构,墙倒屋不倒,建造房子的时候先立柱后架梁,盖到顶再砌墙,墙是围屋墙,所有的木结构当中重要的斗拱部分,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为东方所特有。欧洲人的房屋搭建大都是尖顶的房子,圆顶的房子,虽然都是木材做的古典建筑,但是都是用罗圈铁钉起来的,我们就用的是卯榫结构,可以防震。例如,汶川5.12地震,四川的昭化古城,所有木结构建筑都基本完好,而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都倒塌了。 但是我们建造木结构房子的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并不是要我们都建造木结构的房子,只是我们不能把这个技艺丢掉,要合理地利用和发展。其次,中国古代的房屋采用砖瓦石天然材质,隔热保温。还有,古代的建筑考虑到防火性,古人很早就考虑到防火,宋朝之后就有专门的防火队伍,如马头墙、观音兜、一个个的水巷,都是为防火做准备的。所以说中国的建筑都是有规矩的,不是随便造的。 中国地大物博,民宿众多,比如陕西的窑洞,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作为住屋的山洞或土屋,土其实是最安全、最生态的,它能够放射微量元素,并吸收有害气体,所以说住在窑洞里的人都比较长寿。 中国传统建筑形成我们良好的地域特征风貌,如:江南水乡,因水建房,因水成镇,形成水乡建筑风貌,风光优美,到现在都是好的旅游地方,人们在这里可以寄情山水,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气息;少数民族的塔楼,吊脚楼,依山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场所,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综合我们中国民居,大都采用合院式的建筑风格,福建的土楼,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水乡建筑,上海的石库门等,都有天井,这样的结构布置形成了我们中国人阖家团聚的居住形态,非常讲究天、地、人的和谐,形成了我们中国人以家为核心的观念,以及组织有序,男女有别,尊老爱幼的礼仪空间。其中,一个个合院连成里弄胡同,虽然拥挤,贫富混居,但是不分阶级,前面妈妈,后门奶奶,形成了我们睦邻友好的关系。 人们常说“乡愁”,乡愁乡愁,如果这个“乡”都没有了,“愁”也就没有了。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如何保护并合理利用?要遵循“四性”原则:一是“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二是“原真性”,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三是“可读性”,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四是“永续性”,历史遗产保护是长期的事业,应一直保护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