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云南映象》上演十三年纪念日,这部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编排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从2003年8月8日诞生时起就成为了艺术界乃至文化界都热议的文化事件,不知不觉中它已在昆明默默的表演了十三年。
从2003年首演至今,《云南映象》从一部纯粹的歌舞表演渐渐变成了昆明的一座文化地标,一个展现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民间歌舞艺术和文化的活的博物馆。直到今天,每天晚上8点前后在云南艺术剧院依然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观众聚集在此,期待着杨丽萍为观众创造一个展现云南少数民族乡土歌舞和风俗文化的艺术空间。
精雕细琢《云南映象》,只为传承民族的魂与根
说起《云南映象》的创作初衷,杨丽萍总是显得很平实。她说自己当初并没有刻意想去创作一部这样的作品,原本只是退休想回到家乡大理陪伴母亲和家人。但在她回到家乡后发现村寨里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喜欢穿牛仔裤听流行歌,却忽略了自己的民族和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珍宝。很多小时候看过的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舞蹈、歌谣如今只有少数几位老者还会演绎,这让杨丽萍很震惊。这些老者一旦去世,那么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与文化就将灭绝,很多美妙的小调,丰富的鼓点打击,几十套的打法以后不再有人继承下去,将是多大的损失和遗憾。于是杨丽萍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珍宝整理和传承下来。
之后杨丽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云南深山的大小村寨,去发掘和抢救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在这过程中她觉得,不如把这些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请去表演他们自己的舞蹈。于是她把这些田间地头务农的少数民族从牛背上请到了舞台上,让他们在光鲜的剧场里尽情表演和展示来自他们生活中、骨血中的民族歌舞艺术。
2003年8月8日《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中国第一台原生态歌舞集轰然亮相。昆明会堂座无虚席,演出结束时观众长达十几分钟的雷鸣般掌声。当时因为‘非典’,原本应该更早亮相的《云南映象》被推后到了8月8日,但这没有影响这部拥有众多新鲜理念,舞蹈语汇的原生态歌舞集成为当年文化界的一大符号性文化事件。
13年间,杨丽萍对《云南映象》反复精雕细琢,加工修改,《云南映象》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累积演出了4000多场,观看人数接近300万人次,巡演足迹踏遍世界各地,获奖无数,一度让原生态歌舞艺术的概念在文化界讨论不止。把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舞蹈训练的农民请到专业的舞台上表演,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