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80后,出生于湖南宁乡坝塘镇停钟新村,父母种田打鱼,没有任何起跑优势,却一路“开挂”,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研读生物化学,硕博连读,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生物领域。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人,又被福布斯杂志评为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不久前他又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人,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思想界聚焦健康学者。
从乡村走出来,第一次到小城镇,再到大城市,再出国到哈佛、麻省理工接受世界上最顶尖的文理教育、科技教育,这其实是一个能够让人的眼界大大扩展的过程。每个人依然要相信社会有这样的上升通道。只要你有这样的梦想、追求,愿意努力尝试,愿意去做的话,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
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在乡下都是陪伴在我身边的。小时候,记忆很深刻的是,妈妈经常会在干完田里农活后,陪着我和弟弟一起看书、一起听我们讲学校学习的内容。耳闻目染,从那时候开始,我不会觉得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我觉得我能把这些东西分享给我的父母,我父母听了我的分享会有很大的感触。这样的家庭教育,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后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能力,比如自主能力的培养。美国非常成功的一些人,身上有很多特质,比如独立自主、创新创造,其实都是在小时候家庭教育等方面带来的。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其实也可以分享给大家。
说实话我读的书类别比较杂,但是现在,自己的口味也逐渐出来了,人文社科类的、自然科学类的书比较多一些。人文类的有一本书,是一个叫彼得·海斯勒写的,他中文名字叫何伟,写的《江城》,对我影响非常大。这是一个以老外的视角写中国小城镇的书,中间有非常多的生活细节。我们作为中国人,可能有时候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当你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我们生活中的细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有意思的我们不太会注意到的一些点。这本书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自己的写作。
稍微偏科学类的,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经典。另外一个作家写的《自私的基因》,也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因为它不仅以生物学这个基础为主,而且更多的是由这一个理论延伸出了很多关于人文的、社会甚至哲学的东西。譬如说利他主义等等忘我的界限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是一本很集大成的书。当我以自己生物化学专业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我觉得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即便是现在,一有时间我仍然会把《自私的基因》读起来。
最后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其实是社科类的,也是一本集大成的书,叫《钢铁,枪炮与细菌》。这是一本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的书,也是极其畅销的一本书,可能已经再版了十几次了。它应该是集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一本书。它解释了整个当代社会里面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譬如说为什么在我们人类走到现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国家,东方的文化是这样一个样子,西方的文化是那样一个样子,他提供了很多考古学、历史学,甚至生物学上的一些证据。譬如说像中亚那边的物种分布,本来要比其他的一些,像我们亚洲地区要多,所以导致那一块的文明发展更早……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真的能够打开一扇门,让人对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有一个非常不同的视角。
最近我也开始出版书了,《走出自己的天空》。
其实我写书最开始的一个原因,是在2010年,那个时候我在哈佛听一个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报告。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教授,他正好在评价东方和西方两个地区的经济,因为2008年正好是美国的经济危机,中国这边的经济还处于一个蛮好的状况。他当时写了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到现在也是哈佛的一个教材,叫《文明:西方与东方》。他提到了一个很大的观点,就是说经济的中心可能在往东方转移,同时他也聊到好几个关于文明崛起的关键要素。在会后我跟他有一个很简短的交流。
尼尔·弗格森教授作为历史学家,看到的是一个很大的局。中国农村的一些鲜活数据这些历史学家不一定能够看得到。在跟他聊了之后,他就说能不能几天后跟我一起吃个早餐,然后我们具体来深聊一下。也因为这一个深聊,然后就有了我写作的最开始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人听到我在写书的时候,有人会以为我写了一本励志的书。我自己从农村出来,从中国的小城镇到大城市,再到美国,用弗格森教授的话来说,这一路的过程其实有点像欧洲快进版的工业革命。这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励志故事可以概括的。
所以我希望做到的,是从我自己身边的事讲起,先介绍我的家庭。第一章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家庭里面的其他一些成员。然后从我们家庭入手,再拓展开来,到我所成长的村落。由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乡村……当真正了解整个环境之后,大家对我整个的成长过程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或者说鲜活的认识。
理科生的写作比较克制,比较冷静,白描式的东西多一些。我很坦诚地事无巨细交待了我们老家农村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不仅年轻人,研究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的的读者也会在里面有所收获。( 荆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