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玉(左)指导菜农种植蔬菜。 看着村民的一车茄子赶早上市,张吉玉(左)笑着鼓励他。 支部带头 党员先行
■人物小档案
张吉玉,56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上丁里村党支部书记。从1987年起至今担任上丁里村干部30年,先后获得市、区两级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销菜能手等荣誉称号。上丁里村2014年、2015年分别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生态文明村”称号。
从我记事起,上丁里村就是个纯农业种植村。靠种地,村民有饭吃却没钱花,是那时最深刻的印象。我从部队转业时,村里的面貌依然是那个贫穷封闭的状况,于是我就放弃了安置机会,决定回村创业。说实话,当年离开家乡在部队的日子里,我心里就憋了一股气:凭着大伙儿的勤劳,难道改变不了眼下的面貌?1987年起我担任了村干部,再后来,大伙儿信任,我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致富,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我上任不久,恰遇区里推行“一村一品”产业,我瞅准时机,带领大伙儿积极响应,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葱头和青椒,每亩收入4000~5000元,成为当时全榆次区的产业发展典型。然而到2000年,这种种植模式遭遇瓶颈,品种单一传统,与市场需求越拉越远;上市一窝蜂,你青椒熟了,我青椒也上市了,你卖葱头我也卖葱头,互相压价以赢得客户,发展出现了停滞。老一套不行了,得有新办法。为了增长见识,我带领村民走出去参观学习,活思想、换脑筋。回来后,帮助村民们调地、贷款,当年就发动14户种地能手建起了温室大棚,走设施农业的道路,而且在种植品种和上市时机上也尽量形成差异化。因为准备充分,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2006年,我和村干部们又发动村民建起了13套温室大棚,到2011年全村温室大棚发展到98套。
村民们在致富路上大步走,尝到科学种菜赚钱的甜滋味,都干得更起劲了。但是到了后来,我们的种植模式、市场信息又不赶趟了,为此,我又邀请山东寿光的技术员来村里进行技术培训,实地指导。还带领村民们去寿光参观,学习新技术、新模式。经过升级改造,我村的种植模式从一年一茬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两茬(草莓-香瓜;黄瓜、西红柿-豆角),单棚效益也从过去的年均7万元,达到现在的年均10万元。20多年发展蔬菜种植的经历,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技术经验,更锻炼了大伙儿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现在,蔬菜种植已经成为了上丁里村稳定的产业。
回过头来看我村的发展之路,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党员的身影。建温室大棚、拆违治乱、整治环境等工作,都是支部带头,党员先行,通过他们的带动,改变了村容村貌,改进了村风民风。我们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一产业一小组,一链点一岗位”的组织格局;经济发展上形成“合作社+党组织”模式。尤其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过远程教育来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习先进技术,利用党员活动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党性、凝聚了发展合力。在村内事务管理上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有关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大事,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民主讨论、民主议定,工作公开透明,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秩序也越来越好。因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员在产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村的各项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这几年村里的经济发展了,群众又有了改善村内环境的愿望。为了给村民们提供一个舒心优雅的居住环境,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在全镇率先搞起了园林村建设。2010年建成了2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休闲广场;2011年硬化村内道路,村民们出行再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2006年到2013年共打井7眼,铺设地埋管道3公里,为我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2016年完善了农村党建阵地建设,建起了科技培训室,为党员活动和村民技术培训提供了场地。
现在来过我村的人都说,上丁里村变了,村容变美了、变亮了,村民变富了、变文明了,所有的改变,我想这都是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干部群众一条心,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不管什么时候,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对党的忠诚和为民服务的情怀不能丢。(山西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