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省淅川县毛堂乡丹阳种植家庭农场的300亩玉米田地里,家庭农场主周保伟指挥新购置的大型旋耕机进行玉米秸秆还田作业,这些秸秆将被深翻到50厘米的地下,留下有机质用于下一季农业生产。而在淅川县上集镇淅水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西南角30亩的肥料场,一堆堆用秸秆、益生菌等发酵的灰褐色有机肥正向外冒着热气,它们将很快被施进菜园子;另一位农场主王明华新收购的玉米、小麦和油菜秸秆也陆续运了进来,当作下一轮有机肥发酵的原材料。 周保伟说,除了秸秆全面还田,他还专门投资200万元建设了50亩草场,使用动物粪便和秸秆制作有机肥。经过三年的努力,300亩田地里种植的农作物全部达到了绿色标准,下一步还要达到有机农业标准。而王明华自己发酵的有机肥,不仅能使山药、洋葱、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的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而且还能保证无污染、无公害,产品出口日本也是畅通无阻。 李明是淅川县金河镇蒿坪村的金鑫家庭农场主,在这个农场南区近100亩的田块里,只是稀稀拉拉地种了些马铃薯。李明说这些土壤养分不均衡,她正在用有机肥给这块地“补补身子”。光是有机肥,她每亩就用了250公斤,而且深耕超过50厘米,深度是普通农户耕作的一倍多。她引进巴斯德生物菌种,收购旧蘑菇包、鸡粪、果渣等进行发酵,自制农家肥料,测土配方,希望通过科学管护和技术措施对农田加以改良,尽快实现从低产到高产的转变。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种出来的东西产量高不高,品质好不好。”淅川县土肥站站长王金天说,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10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土肥站会根据这些数据拟定个性化施肥建议,让农民不再随意施肥。通过配方精确施肥,不仅可以平衡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土地流转新形势,淅川县建立土地流转中耕地质量维护奖惩机制,加快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工程,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先行发展有机农业的这批农场主,已经成为了年轻的职业农民,他们通过逐渐成立多家成规模的生态农业合作社,正在实现从一味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升级、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到转向技术改造、从单一种植转向多种经营、从大量的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高效运作、从靠天吃饭转向可控农业、从无机农产品转向有机农产品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