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鏉忔灄闀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双保”守护首都“菜篮子” ——看北京市如何做好蔬菜保供给保质量

2021-02-03 10:37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李琴

“双保”守护首都“菜篮子”

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员工加丽华在察看芹菜长势。

春节将至,但与以往不同,今年各地提倡“就地过年”。北京作为流动人口超大城市,全市蔬菜供应能否保障在京过年市民的需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首都“菜篮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本地蔬菜生产和供应正迎来一次重大考验。

“我们每天上市不低于10个品种,产出2万多斤有机蔬菜,通过商超和自有平台供广大市民采买,并且坚持惠民价格,保障首都市民吃上放心安全、价格合适的优质安全蔬菜!”站在长势旺盛的蔬菜大棚里,北京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王俊充满底气地说。据介绍,目前合作社的设施蔬菜生产已经进入旺季,400多栋蔬菜大棚正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各种新鲜蔬菜。

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北京“菜篮子”基地做好春节稳产保供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北京正全力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和质量保证。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超过54万亩,日均产量约2800吨,为今年蔬菜稳产保供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蔬菜绿控基地严格按照生产标准,保证蔬菜质量,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放心菜”。

战疫情不误农业生产 扭转蔬菜生产下滑局面

保供应就是保民生,促稳定就是促和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近期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寒潮天气的不利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树立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多措并举。

“我们及时向各区下发了《关于应对疫情和不良天气 持续做好蔬菜生产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劳动力在岗在位,做好农用和防疫物资储备,提前谋划产品销售和调运保障,加强异常天气的防范。”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重点围绕防风和保温做好设施蔬菜生产管理,建立了蔬菜生产信息数据和工作动态报送机制。

同时,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指导,近两个月来,累计下乡指导107次,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73个,涵盖了12个区的113个生产点,面积1477亩;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发放技术指导意见10个;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等实地调研8次,为北京市当前蔬菜生产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必需品运输畅通,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印发<疫情期间北京市涉农企业物资物流运输临时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截至1月20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累计为全市69家涉农企业办理转运证明188张,涉及车辆519辆,积极打通流通梗阻,全力保障农产品和农业物资正常流通秩序。

为强化“储菜于地、储菜于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前谋划设施农业未来五年发展方向,提高蔬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据介绍,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超过130万吨,比2019年增长20%以上,扭转了蔬菜生产连续多年下滑局面。2021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落地,细化年度蔬菜生产任务,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全市蔬菜产量大幅度增长,达到156万吨左右,实现首都“菜篮子”蔬菜产品生产开门红。

合作社稳定生产 助力首都蔬菜市场持续供应

隆冬时节,北京的清晨天气格外寒冷,早上7点半,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小区的组长加丽华就进入大棚,开启了每天的巡视工作。

“我们种植的蔬菜多,每天任务比较多,有的需防虫、有的要授粉、还有的要采收。最重要的是要巡视蔬菜生长有没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马上反映给技术员。”加丽华告诉记者,合作社内设有植物诊所,植物医生每周一次到棚室内巡诊,发现问题可扫描二维码进入“一卡通”,现场开处方。

站在占地1.5亩的蔬菜大棚里,记者从入口处几乎一眼看不到头,满眼都是绿油油,棚里温暖如春、干净明亮,空气里尽是泥土和蔬菜的香味,令人很快忘记室外的寒冬天气。

“瞧这芹菜,长得又大又嫩,指甲一掐就出水!”加丽华大姐随手拔起一颗芹菜,自豪地说:“今天这一棚全部采收,下午四点超市的货车来拉,市民当天就能买到我们种出来的新鲜有机菜!”

据王俊介绍,合作社现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分为三个生产区,全年种植30多个蔬菜品种,主打番茄、黄瓜和韭菜3个品种。目前,合作社已形成每日持续稳定的蔬菜供应能力。

市场端的通畅是保证生产端有序进行的关键。去年疫情发生之初,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北京市蔬菜基地一度进入滞销状态。为解决卖难问题,一方面,北京市农业部门发挥政府职责,采取有力举措打通阻碍蔬菜运输和销售渠道的难关,另一方面,各合作社积极自救,倒逼走出一条新的销售路子。

“自去年以来,我们启动线上销售和社区定点配送,通过此举措,也将合作社主打的‘芦西园’品牌走入首都市民的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的影响力。”王俊表示。如今,经历过疫情大考,泰华芦村合作社正按照“六统一、六服务”的模式促进蔬菜生产和管理的升级。

聚焦优质安全 全市百余家绿控基地齐发力

“安全”俩字,始终是北京市对全市蔬菜种植基地的底线要求。为此,北京市自2013年开展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批能够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的京郊“菜篮子”基地。

眼下,昌平区金惠农园区的蔬菜大棚里,番茄正值花期。棚内交错悬挂着蓝、黄色防虫板,授粉用的蜂箱放置在温室最中央,忙碌的熊蜂从蜂箱鱼贯而出,在番茄的花丛间飞来飞去。

“这些熊蜂可不是为了酿蜜,而是专门为番茄花授粉。”基地负责人杨洋告诉记者,有了熊蜂来帮助授粉,番茄的畸形果不见了,番茄“颜值”更高、口感更好,效益提高不少。

据北京市植保站技术人员介绍,熊蜂对杀虫剂非常敏感,它既是专业授粉工又是安全监督员,番茄农药残留高不高,看看它们就知道。

熊蜂授粉只是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一个环节。北京市植保站在多年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天敌防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等有机结合的“以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为核心的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覆盖蔬菜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并在全市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内广泛推广应用。

如今,像北京金惠农园区这样的蔬菜绿控基地在京郊已达到105家,这些基地的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100%,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率达100%,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80%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平均减少34.5%以上,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已超额完成到2020年建设100家的预期任务,这些示范基地已累计为北京供应蔬菜41.8万吨。通过绿控基地建设,保障了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了北京市蔬菜安全生产和市场供应。记者 芦晓春 王田

来源:农民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