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军入川第一城通江县,探访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
“红色堡垒”守护万家灯火
这是6月30日航拍的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摄 91岁的何万章家住通江县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农行职工宿舍6楼,没安电梯前,他曾连续一周没下过楼。在居民自管委推动下,小区装上了电梯,如今他一天上下楼3次,生活过得更加舒心。 一线蹲点采访(十) 采访主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红色,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底色,也是红军入川第一城——巴中市通江县的代表色。行走通江,“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等石刻标语向人们讲述着这里作为川陕苏区首府的历史。 当年,红军入川后,着手恢复、建立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在党的领导下,红军和川陕两地人民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妇女解放、婚姻改革等运动,新式社会治理现雏形。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军精神。通江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有哪些探索创新?6月29日至7月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来到通江,到农村、进社区,对话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感知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脉动。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当回事” 民生诉求“大起底” 3个多月收集11360起群众诉求 6月30日,采访组一行从通江县城出发,沿着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镇广高速行驶约20分钟,来到沙溪镇王坪村。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此。临近“七一”,前来祭奠烈士的干部群众不少。 当天,王坪村多了一份热闹——村里来了燃气公司施工队。很快,居民家的灶台就能用上天然气了。 “线怎么走?”“好久安得好?”在门外转悠的村民王绍和与施工师傅攀谈起来。年过古稀,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能用上天然气,王绍和直叹,“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王绍和看来,能通上天然气对王坪村来说绝对是件大事。而这件大事,起初推进并不顺利——一头,部分群众嫌安装费贵;另一头,燃气公司认为成本太高。 转机源于今年3月29日,通江县委在王坪村开展了民生诉求“大起底”活动,县委书记李玉甫来到群众中间收集诉求,有群众提到了天然气问题。“事实上,很多村民有意愿,但不了解收费依据。这次,燃气公司现场把成本算了算,还作出了优惠,这事就成了。”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介绍。 不仅是通天然气这样的大事,村民反映的不少小事,也得到妥善解决。 村民王强的糟心事,是邻居家树木长得茂盛,影响了采光,也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家年轻人在外务工,家里也没有修枝的工具,问题就没有解决。”王强说。 民生诉求“大起底”活动现场,王强提出该问题后,村两委研判认为,这是村里可以完成的事,很快就组织力量把王强家的“小事”解决了。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当回事,基层治理才有群众基础。”沙溪镇党委书记李天志感慨,民生诉求“大起底”就是把话筒交给群众,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难题。党员干部的作风实了,群众的心气顺了,才能够同心同力同向推动基层治理。 不止在王坪村。为加深干群信任关系,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3月,通江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启了民生诉求“大起底”工作,要求县级领导下基层、乡镇主要领导进农村、村社干部走村入户,“打捞”群众诉求。历经3个多月,全县共收集各类民生诉求11360起,其中现场办结3450起,剩余7910起将限时办结。 “这是一项政治工程、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作风工程,我们想以此为切入点,让全县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作风,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成为常态。”李玉甫表示。 “党员干部深入单元格,让基层治理更实了” 7709个单元格 近3个月为群众办事5000余件(次) “那天感谢你哦,要不是你的电话,我可能就‘遭’了。”6月30日,天气炎热,广纳镇万轮村村民张富德提着西瓜来到同村的曾庆勇家中,表达感谢。 张富德是万轮村的巡河员。几天前,通江县天气突变,一场暴雨即将来袭,山洪警示随即发布。正在河中巡查的张富德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紧要时刻,该村单元格信息员曾庆勇打来电话,张富德得以及时撤离。 能在第一时间将险情通知到人,归功于当地的一项工作创新——单元格制度。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辖区面积4119平方公里,人口72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撤乡并镇、村社合并,当地面临服务群众不精准、管理难精细的挑战。 今年3月,通江县按照定格、定人、定责、定效“四定”原则,以全县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将全县的村和社区细划为7709个单元格,推动基层治理到边、到底。 单元格内的信息员谁来当?通江县发动各级机关干部、党员和志愿者深入单元格,专司政策宣传、信息收集、代办服务、应急处突等工作。记者在万轮村看到,网格化服务公示牌到处都有,网格员、信息员的电话和工作单位都在上面。 以“网格+”为治理抓手,社情民意“信息网”、排查管控“过滤网”、风险防范“安全网”、干群关系“连心网”越织越牢,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网格化最大的好处,就是精准、精细、快捷。”令诺江镇党委书记赵怀舜印象深刻的是,前阵子因疫情防控需要排查从重点地区回来的人员,每个单元格最快半个小时、最慢1个多小时就汇总了信息。 “我也是信息员,单元格内每家每户都有一名‘明白人’加入微信群。有事直接群里通知,没回复的就挨着打电话。”诺江镇秋锦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屈昭顺一边翻手机通讯录一边告诉记者,“所联系群众姓名前都备注了‘单元格’,一搜索就出来了,不会遗漏。” 有了单元格,信息传递更精准,群众服务工作也更精细。 “过去,一个村1000多户只有几个干部联系。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单元格里就有一个信息员,群众找人好找了、办事方便了。”赵怀舜介绍,以单元格为基础,该镇推出了“通快办”服务试点,让群众的事在网格内“痛快办”。 将事情“了”在网格内。近3个月来,通江县依托单元格为群众办理代理各类事项5000余件(次),化解纠纷3500余起,及时排查上报重点矛盾纠纷55条。 “党员干部深入单元格,让基层组织离群众更近了,基层治理也更实了。”通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杰介绍,除了单元格,该县还推出“大党委”,统筹159个驻社区单位与12个城市社区、1个城乡接合部社区组建13个区域化综合治理委员会,让更多力量下沉到村社,参与推动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社区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事” 4万余人的社区 有120个“居民自主管理委员会” 6月30日,通江县壁州街道牌坊街的社区食堂正式开张。 “早餐3元、午饭12元,不想煮饭我就过来吃,吃了就到旁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下棋。”今年72岁的杨绪怀开启了新的社区生活模式。 牌坊街社区内老旧小区多,不少“单位房”超过二三十年,社区居民中老人约占70%。一个不算“富”的社区,能修起食堂、养老服务中心,靠什么?社区党委书记杜廷才道出了秘诀——共建共享,发展集体经济。 记者看到,社区内开了爱心超市,超市醒目位置写着“每100元的营业收入中,5元用于爱心捐助,5元用于基层治理”。 “我们现在集体经济账本上还有20多万元。”杜廷才自豪地说,“美好生活不能等、靠、要,还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美好生活靠集体经济,也靠居民自治。 在牌坊街社区办公室进门处,挂着21个小区居民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公示牌。“自管委让小区各项工作有了主心骨,特别是在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事上起了大作用。”杜廷才说,社区里有不少八九层的楼没有电梯。“自管委牵头,不到两年时间,社区居民便自筹资金近2000万元,已加装了31部电梯。”杜廷才介绍,“当然,过程也非常不容易。情况比较复杂的,开了30多次协调会。” 对此,卓越奥都小区自管委主任吴新文深有体会——为加装电梯前后折腾了一年半。“这件难事办下来了,我还是觉得很自豪。其实基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社区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有个牵头人,很多事情都是能够解决的。”吴新文笑着说。 连日来,行走在通江县大街小巷、乡村社区,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故事很多。 在通江县最大的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春长坪社区,记者看到,社区办公区域的每一个办公室,都挂上了数量不等的群众自治组织或社会组织牌匾。 社区党委书记徐杨介绍,春长坪社区有居民4万余人,与庞杂的社区治理工作相对应的,是这里仅有10余名社区干部。“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我们从发动群众着手,培养了一批社区治理积极分子和骨干,在此基础上,支持大家带头建立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徐杨介绍,近年来,社区发动群众自发成立了120个“居民自主管理委员会”,有效破解了小区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临近采访结束,李玉甫表示,通江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通过牢固的“红色堡垒”守护万家灯火。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