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在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日部乡的脚木足河流域鱼类增殖放流站,1.2万余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子二代鱼苗,正在生长。 “这是我们全人工繁育的川陕哲罗鲑子二代鱼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尹家胜说,这标志着川陕哲罗鲑实现全人工规模化繁育。 2024年5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成的科研团队,掌握了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本次川陕哲罗鲑全人工规模化繁育,又实现了从1到多的突破。这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在脚木足河流域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综合培育车间看到,6个繁育水槽内,密密麻麻分布着川陕哲罗鲑的小鱼苗。 跟随尹家胜课题组在此已研究3年的研究员卫明亮告诉记者:“今年全人工繁育的川陕哲罗鲑子二代,畸形率明显减少,存活率稳定在90%以上,相比去年大幅提高。” 这一重大突破如何实现?尹家胜道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水温。 “我们采集了川陕哲罗鲑自然繁殖期间河段近3年的水温变化数据。”尹家胜说,今年他们完全模拟自然河段的水温变化进行严格控制,为全人工规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川陕哲罗鲑在繁殖期间还存在埋卵习性。“川陕哲罗鲑会将鱼卵产在凹陷的鹅卵石上,然后再用其他物体盖住,营造一个相对静止的水流环境。”尹家胜说,今年鱼卵孵化期间,对这一环境也进行了模拟。 除上述两点因素外,水环境的消毒技术也进行了优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设计了高、中、低三档消毒浓度进行梯度实验,结果显示,中消毒浓度最适宜鱼卵孵化。未来,还将在中消毒浓度范围内,进行更细化的实验。 在脚木足河流域鱼类增殖放流站,记者还看见了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等鱼苗。为何还会繁育这些鱼类? “它们是川陕哲罗鲑在大自然中喜欢捕食的鱼类。”脚木足河流域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方,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维说,繁育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等鱼类,有助于提高川陕哲罗鲑的野外生存能力。去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在川陕哲罗鲑现有栖息地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我们投资1400余万元,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携手,在保护区内为川陕哲罗鲑等鱼类打造自然栖息地。”金维说,目前已对栖息地打桩定界,并建立了4个管理站、6支巡护队,常态化开展河段巡护,严防毒鱼、电鱼等违法行为。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