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健身卡被告知“不予接待”,想旅游被要求须有家属陪同,房东放话“宁可房子空着也不租给老人”……媒体调查发现,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老年人常常成为“被拒群体”。 不愿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现象早已有之,但近年来,这些“潜规则”更有公开化之势。商家的逻辑很清晰——相比年轻人,老年人身体机能普遍下降,摔倒、发病的可能性更大。万一出了意外,谁来负责?如何善后?索性就“一刀切”拒绝了。作为经营主体,商家的确有权选择交易对象和目标群体。但问题是,以年龄作为刚性门槛,明显是歧视行为,是对消费者的不公平对待。 “拒绝老人”,更可能给市场发展设障。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继续加深。这一庞大人群对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积极愿望,其中蕴藏着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特别是不少“新老人”的兴趣偏好、消费能力颇为年轻化。比如,数据显示,近一半老年人每周至少参与一次体育锻炼,8.7%的老年人闲暇时前往专业健身机构;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且仍在逐年增加。可以说,保障老年人公平消费的权利是重要的民生关切,也是很多领域的关键“风口”。 近年来,从公共设施到网络应用,整个社会的适老化改造已在逐步推进,但具体到各个领域还有很多漏洞需要填补、很多偏见需要扭转。比如,针对老年人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还是要完善相关法规,对中介等环节采取硬性约束,并通过鼓励开发“老年人意外险”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担。而对于娱乐休闲等升级性消费需求,有条件的企业不妨打开思路,通过更精准、精细的服务,为自己找到新的盈利点。比如,眼下多地已开通“银发旅游专列”,打造“车上休憩+车下体验”适老化旅游模式。畅通消费渠道,优化消费场景,“银发经济”将创造更多消费增长点。
每个人都会老去。“被拒”是当下老年人的难题,如果放任不理,就会成为每一代人的困境。正视问题,拆去“围墙”,更好支撑“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也是善待每一个你我。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