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龙扬镇  鏉忔灄闀

资阳乐至:千亩稻虾田的“共富之镰”

2025-09-19 09:45  发布:中乡网  
人工搬运刚收割的稻谷。陈刚摄
人工搬运刚收割的稻谷。陈刚摄

秋日的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稻浪翻滚、稻香四溢。9月16日,在乐至县乐旺滋稻渔专业合作社中天镇基地的千亩稻虾田里,近50名村民正弯腰挥镰、推桶运粮,几名镇党员干部穿梭其间,一边帮忙收割,一边与村民唠家常。欢声笑语中,一场看似寻常的农忙场景,却蕴含着生态农业的智慧与基层治理的温情。

为何舍易求难?

人工收割里的生态新选择

“别人用机器收,我偏要请人手工收。”站在田埂上,合作社负责人蒋刚语气坚定。身后,是一片刚改造完成的水稻田,稻穗低垂、丰收在望。

往年,这1000余亩水稻都是机械化收割,一气呵成;但今年,蒋刚全部采用人工收割。面对疑问,他算起了“生态账”:雨水过多,机械下田易压垮稻桩形成“老黑水”,影响小龙虾生长;新改造的田地土质松软,收割机易陷困;最关键的是,机械压实土壤会破坏小龙虾打洞觅食的环境。“虽然人工慢一点、成本高一点,但为了生态可持续,值!”

这份“舍易求难”选择的背后,不仅是应对天时的灵活调整,更是蒋刚对“稻虾共养”模式的深度理解:水稻为虾遮荫供饵,虾为稻除虫肥田,形成绿色生态循环。而人工收割,正是维系这个微妙循环的关键一环。

从“饭桌议事”到“田间奔忙”

党建引领服务群众新路径

这场人工收割的背后,还有一段“平伙饭”上唠出来的故事。

此前,中天镇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听到蒋刚担忧:“正是秋收季节,家家都忙,我这人工收割需要大量人力,就怕请不到人。”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中天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方钰说,镇党委立即摸排全镇秋收需求,制定帮扶计划。

9月16日,三名镇党员干部主动下田,既是出力帮忙,也是“一线调研”。

“与群众同劳动,才能更直接地了解实际困难,为我们改进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天镇党政办负责人、桂林社区包村工作组组长黄炳华说。

方钰介绍,镇党委已建立“需求摸排-任务派单-党员响应-回访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群众有呼声、组织有回应”。“平伙饭”活动开展以来,该机制已推动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办结87件,限时办结28件,上报协调解决4件。

“双份收入”与“双倍效益”

稻虾共养激活乡村共富新引擎

“一天能挣100多块,土地流转还有租金,两份收入,满意!”正在田里忙活的村民宋道富笑着说道。像他这样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40余人,在插秧、取虾、收稻谷等高峰期超过100人。今年以来,蒋刚已发放人工工资超过300万元。

经济效益不止于此。蒋刚算了一笔“经济账”:亩产水稻1000余斤、小龙虾300斤,综合亩产值超5000元,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3000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中天镇还有50余位业主发展稻虾产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计划将规模扩大至上万亩,吸引更多采购商来乐至,形成稳定供应;同时打造优质稻米品牌,让‘乐至稻虾’走出四川、唱响川渝,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蒋刚信心满满地说。

弯腰方知泥土香,共劳才懂民生情。一场人工收割,折射的是生态农业的理性选择,见证了基层治理的温情实践,凝聚的是乡村振兴的深厚力量。镰刀起落间,割下的是稻穗,连起的是民心,保护的是生态,谋划的是长远。党员干部脚下沾满的泥土,心中沉淀的真情,正是“平伙饭”吃出的共富味,也是新时代乡村治理最坚实的底色,在这条因“慢收割”而铺就的“快车道”上,乐至县中天镇正稳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