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创新联合体机制,整合中央和省级研发资金,两年多来,四川已先后试制、研发自走式轻简型玉米播种机等适宜丘陵山区的各类新农机超45种 ●为农村培养“会操作、能扎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机手队伍。2023年以来,全省每年培训基层农机人员10000人以上,其中省级骨干人才1000人以上 ●以“县级枢纽化、镇级专业化、村级便民化”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网点)建设,降低农户使用机械化设备的成本,去年以来已建成104个 “无人机播种效率是人工的10倍。”当下正是油菜播种关键期,成都市新津区吉福家庭农场负责人白留福却很轻松。今年秋播,他计划种植油菜500多亩,借助无人机播种,不到两天就能全部完成。若采用人工方式,想要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播种,每天至少需要投入8名劳动力。 白留福的从容,得益于“天府良机”行动的深入推进。2023年,四川启动“天府良机”行动,两年间,巴蜀大地上的“新农机”越来越多。今年,四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更有望达到65%,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 A 研发“好用”的新农机 揭榜挂帅,针对丘陵山区需求集中攻关 不久前,在2025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来自达州的无人水旱旋耕机收获意向订单200多台。研发制造方、四川智耘蜀芯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斌介绍,这是专门针对25度以下坡耕地研发的小型农机,个头仅为传统机型的三分之一,“能在坡地上360度原地转向,最大远程遥控距离300米。” 自“天府良机”行动启动以来,四川着力在机型研发上争取突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约有8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也是最缺农机的区域,“因此,行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小型化、专用型农机的中试研发。” 但这并不容易。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农机小型化为例,不能简单地将大机器做小,“实践证明,哪怕是在平原地区表现优异的大型农机,一旦等比例缩小,就会出现零件磨损加快、农机作业能力衰退等现象。” 对此,四川针对性开展“天府良机”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揭榜挂帅:组织省内农机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门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此前分散的资源,打通从实验室到工厂、农田的研发、中试、生产与推广全链条。“光是不同类型坡耕地的农机,其零部件耐磨性等参数就有几万条。”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易文裕说,数据均第一时间与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共享,用于新农机研发生产。 在多方协作下,四川丘陵山区农机研发迎来新突破。两年多来,通过创新联合体机制,整合中央和省级研发资金,四川已先后试制、研发自走式轻简型玉米播种机等适宜丘陵山区的各类新农机超45种。 B 培养“会操作”的新农人 每年培训基层农机人员10000人以上 以往,每到播种、收割时节,南充市仪陇县义路镇佛国庵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华都有些发愁:“全村可耕种土地共计3000余亩,但老人小孩居多,实在找不出能开新农机的年轻人。” 如何破解“新农机有了,却无人能开”的难题? 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当时,南充实施万名村干部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面向全市2700余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的适龄村干部,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无人机三类主要农业机械的操作培训。包括陈忠华在内,佛国庵村5名村干部报名参与培训,并于7月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拖拉机驾驶证等农机证件。 “村干部具备一定文化基础和农业生产技能,而且熟悉村情,是理想的培训对象。”南充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已培训村干部744人,计划到2027年,全市村干部中持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农用无人机操作证的总人数达1万人以上,确保每个村都有三类机械的持证操作人员,真正让农机“有人开、开得好”。 不仅是南充,四川多地也积极推动村干部、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就地转化”为农机手,服务本地农业生产。 各地探索来自于省级层面的部署。2024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明确把“农业机械指导员”纳入“一村六员一主播”培养范畴。 “总的来说,就是为农村培养‘会操作、能扎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机手队伍。”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自“天府良机”行动实施以来,四川以多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展开探索,成效远超预期——2023年以来,全省每年培训基层农机人员10000人以上,其中省级骨干人才1000人以上。 C 探索“用得起”的新模式 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农户“下单”调配 “一台大型烘干机动辄几十万元,咱家就这几亩地,买的话不划算。”10月29日,收完大豆,广元市剑阁县农户周霖选择去附近的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烘干粮食。 “今年华西秋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机收、机播和烘干需求旺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但诸如大型烘干机等农机,即便算上补贴,普通农户购置成本仍然过高。 大型农机如何推广使用?对此,四川聚焦打通农业生产末端服务链条,降低农户使用机械化设备的成本——以“县级枢纽化、镇级专业化、村级便民化”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网点)建设。去年以来,全省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网点)104个,覆盖粮油、经济作物、畜牧等全产业链,初步构建起“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 “像网约车一样调度,农户使用设备成本降低30%,设备利用率也翻番了。”巴中市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伍和平介绍,作为当地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点位,该站整合了28家农机合作社的100余台(套)收割机具,可随时根据农户“下单”调配。 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网点还将加密。日前,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四川在内的各省份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再添一把火。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引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进一步聚焦补齐区域服务短板,推动项目资金向丘陵山区和脱贫地区倾斜。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