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财产形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破解新形势下执行难题?广东法院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执行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网上执行格局智能化,实现全领域、多维度搜索查控,智能研判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精准衔接办案流程,让申请执行人成为明白人、被执行人成为透明人、执行法官成为智慧人。今年1至10月,广东法院共执结案件77.8万件,占全国执行结案数的10.7%,结案平均用时为95天/件,同期减少13%,司法网拍成交金额426.5亿元,溢价率达190.5%。 精准查控 实现全智能搜索 “第一执行小组,我们监测到被执行人车辆出现在南海区越优停车场,请立即前往现场查扣!”今年10月13日14时许,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发出指令。 半小时后,屏幕上就出现了执行干警现场贴封条和拖车的实时画面。 机动车辆查封容易,但由于车辆隐蔽性、移动性强,依靠传统人力查找难度大、扣押难。 “为解决车辆查封易、扣押难的问题,我们将执行指挥中心与佛山市智能泊车大数据平台对接,目标车辆一旦驶入停车场,就能精准锁定并自动发出预警信号。”禅城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曹彦告诉记者。 大数据分析和运用查找、锁定“消失了的人和物”,为禅城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这是广东法院不断升级执行查控体系智能化改造,持续完善全领域多维度精准查控机制的一个缩影。 “法院执行原先上门查控耗时费力,有时还效果不佳,现在‘E键查控’,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执行更高效、办案更透明。”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表示。 无独有偶,恩平市人民法院借力科技解决“查人找物”难点,通过信息化网络查控顺利执结一起“骨头案”。 “为了躲法院更改姓名17年,为什么还能找到我?”去年9月,梁某在得知自己的银行账户全部被冻结后,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该案执行法官岑达辉根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可靠消息,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查询获知被执行人梁某在升级二代身份证时更名为梁某友,确认身份信息后,通过全领域多维度智能搜索,第一时间查控了梁某名下7个金融账户。 为了解除冻结账户,梁某只好主动找法院履行生效判决,缴纳了8万多元执行款。 信息化技术为精准查控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国实现全省不动产数据与“总对总”联网,入库信息已超809万项;全省188家地方性银行联网“总对总”查控系统,全部实现线上查询、冻结、扣划等功能,金融、房产、纳税、信用、交通等领域的网络查控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送必达、执必果”试点,可查全市1300万条地址信息和900多万外来人口暂住信息;深圳法院“鹰眼查控”、珠海法院执行查控系统V3.0、佛山法院“天平”网等不断升级,打通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数据对接,让执行人员眼更亮、脑更灵、手更快,极大地提升了执行效率。 精准画像 让“老赖”无处遁形 被执行人银行账户余额显示只有几十元,名下没房没车,真的没履行能力吗? 今年9月,广州互联网法院执行局法官刘启就顺利执结了一起“雾里藏花”隐匿财产执行案。 被执行人冯某声称自己失业在家,暂无能力偿还。刘启通过常规网络查控,查到其确无可供执行财产。而后刘启启动“E链云镜”系统,对其近半年移动支付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半年来网络消费支出近40万元,特别是在某直播平台打赏144次达3万余元。 刘启把查控情况告知冯某,在铁一般的分析结果面前,冯某承认了错误,并第一时间将执行款项汇入法院账户。 据了解,广州互联网法院创新开发“E链云镜”系统,通过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建立司法协助执行机制,调取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络活动等海量碎片化的动态数据,进行智能整合分析研判履行能力。 “广州互联网法院智能执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了精准画像,让申请执行人成为了明白人,‘老赖’成为了透明人,执行法官成为了智慧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认为。 据悉,“E链云镜”系统自今年6月19日运行以来,共分析数据达1800万余条,案均7800余条,累计对2309名被执行人进行精准画像。 广州互联网法院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对被执行人精准画像,让“老赖”无处遁形,在广东法院已不是个例。 去年10月16日,王某户籍所在地安徽省某县某镇的今日头条APP用户都收到了系统推送的一条消息:家住安徽省某镇的居民请注意,看到失信人王某请举报! 仅过了4天,广州中院执行局法官马伟锋便收到了被执行人王某的电话:“法官,我愿意交钱。能不能快点把那个消息删掉,太丢人了!” 原来,执行过程中,马伟锋通过网络查控,发现王某名下并无可供执行财产,且王某的实际住址不详,其户籍地址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 王某虽已不在户籍地居住,但收到头条新闻的都是他老家的乡里乡亲,这让他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来,王某慌了神,连忙主动联系法院还钱。 广东法院注重运用信息化“编织”失信联合惩戒大网,去年8月广东高院与今日头条签署协议,全省法院可通过今日头条APP向失信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推送失信信息,截至目前累计发布曝光信息1.8万篇,点击量1200万余次,总曝光量近3亿次,促使大量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 同时,广东高院还与省发展改革委合作,在信用广东网搭建“法院执行曝光台”,将失信名单嵌入全省各级联动单位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惩戒”。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59万人次、限制高消费211.6万人次,其中43.2万人迫于失信联合惩戒压力自动履行。 精准衔接 畅通全流程“微循环” 随着执行工作的不断发展,执行与审判、各法院之间、执行各个环节之间的“微循环”成了提高执行效率的关键节点。广东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在“云上执行”模式的有力支撑下,在执行立案、线上查控、线上支付、执行指挥等方面,通过办案系统和各法院之间精准衔接,让“零接触执行”“不间断执行”“跨地域执行”成为常态。 “今年6月2日,下午5点多才提交的冻结股权申请,云浮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天上午就办结了,还帮我们办完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手续。”提起这起委托执行案,深圳中院执行局法官陆山很是感慨。 “如果我自己跑过去冻结,来回耗时两天只能办这一件案件,而这两天如果我在深圳,帮其他法院办理类似委托事项可以完成20余件,相当于效率提高了20余倍。” 联动执行,在广东法院已是普遍做法。通过信息化实现办案流程衔接、办案环节衔接,广东全省上下级法院之间、同级法院之间通过强化执行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从2017年6月至今,全省各级法院通过执行指挥中心办理省内外执行委托事项达44万件。 “真没想到,在家就能领到执行款!”今年2月6日,因劳动争议纠纷,牛某向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来款项执行到位。牛某告诉执行法官傅沛佳自己急着用钱,但人在安徽老家,无法到法院领取。 傅沛佳引导牛某用“微信刷脸线上发款”远程办理,利用微信发款刷脸精准识别身份的安全性、智能性、即时性,让牛某足不出户即便捷、安全领到了执行款。 今年8月,广东高院组织全省法院“一案一账号”执行款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对所有执行款统一监控管理、网上收缴、网上退付,系统功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为提升办案质效,广东法院将执行的主战场由“在路上”转移到“在网上”,大力推进“网上执行局”建设,依托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盯紧案件流程节点内容,实体化运行执行指挥中心这部“终端机”,注重运用“智慧执行APP”这个“助推器”为执行工作赋能加速,集约办案资源,拓展智能查控,推动案件高质量、高速度地结案。(本报记者 林晔晗 本报通讯员 吁青 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