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优化服务管理 创新发展回应群众关切 ——贵阳市首个农村社会治理示范点建设综述
穿洞村菌类养殖基地。
专家培训农户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图为代表们在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农村综合治理示范点观摩。本报记者王弘扬摄
志愿者正在指导老年人使用电脑。
群众办事“足不出户”,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自治水平不断提升……自贵阳市首个农村社会治理示范点——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试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县、乡、村纵向四级联动、43家市直相关部门全力支持下,穿洞村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去年7月以来,贵阳市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在穿洞村率先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示范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进一步创新,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 按照“观念有提升、经济有发展、群众有感受、问题有解决、作风有转变”的精神指示,经过4个多月精心的培育打造,穿洞村完成各项试点任务,成为全市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示范样板。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在改造中,穿洞村新建了“一楼一站一广场两中心”,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提升改造,将村警务室、综治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室等资源整合进入村综合楼;同时,按照全市农村电商发展相关意见,打造了以穿洞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为依托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在完善为群众服务阵地方面,建设穿洞村民族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群众集会、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和群众服务中心,整合卫生、计生、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各家资源,建立穿洞村幸福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活动室、卫生计生服务站、居家养老中心等阵地;并根据群众需求,在群众服务中心内设便民利民服务大厅、绿丝带爱心柜台、群众工作室、网格化工作站(社会和云工作室)、群众上网厅(阅读厅)、村务监督委员会、群团工作室、志愿者工作室、幸福驿站(社会组织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群众议事室等,在此基础上,探索逐步将党务、政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向农村最末端治理单元的村民小组延伸。 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制度建设紧跟其上。市直部门对穿洞村各项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制度规范,健全完善了村党组织引领村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托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群众评议会等议事机构和议事协商机制,规范完善了村级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立了本村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参与村民主决策的协调议事机制。此外,围绕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引导村民群众参与制定了一批可操作的村规民约,建立了群众有序参与的途径。 经济发展是村级治理的关键因素,也是群众需解决的最现实、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在改造中,各级各部门坚持产业带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帮助农村产业集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在产业扶持上,建立村干部与创业党员、创业党员与贫困党员、党员与群众“三联结对”的帮扶机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农家乐、经果林种植等致富产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要素。目前,穿洞村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民营企业。2015年,穿洞村的生产总值达到6000万元。 在政策帮扶上,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穿洞村“高原硒谷”电商平台,并通过淘宝、天猫、一家网等网站网上销售本村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目前,穿洞村生产的蔬菜面、富硒大米、绿壳鸡蛋、菜籽油等一批富硒农副产品已全面上线,销量稳步上升。 通过党建聚力、硬件提升、软件升级、经济增劲、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等打造措施,穿洞村实现了治安发案率为“零”,到省市县上访为“零”,违章建筑为“零”,违规办酒席为“零”,干部违纪为“零”的“五个零”目标,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贵阳市将把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神与试点打造经验相结合,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村实际相结合,围绕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紧紧抓住在网底建设上有突破、重点关注产业支撑和阵地作用发挥问题等方面,开展好后续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将服务管理延伸到“末梢” ——贵阳市加强农村基层群众工作场所建设速写 今年,贵阳市将新建村(居)群众工作室38个,新建或改造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26个。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模式,将服务管理工作延伸到基层,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主要阵地,贵阳市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从2015年到2017年在全市建设150个左右的村(居)群众工作室和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行为重点,提升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村(居)群众工作室主要设置群众接待室和群众说事室两个功能室,按照“四有”“六统一”标准进行规范设置;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设置群众工作室(党建工作室)、道德讲堂(培训室)、便民服务室、社会团体工作室等功能室。通过强化功能整合,村(居)群众工作室和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基层的政治中心、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维稳中心、教育中心。 在强化党建方面,加强了党组织在村民小组的工作力量,进一步激活党的“末梢神经”,形成“村党支部——村民小组联合党小组——党员家庭示范户”的党组织管理模式。联合党小组在服务中心设立固定办公场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按照规定组织开展活动,加大对村民小组中优秀分子的培养。 在强化服务方面,以政务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为重点,优化服务措施,满足村民多元服务需求。乡(镇、社区)从实际出发,梳理能够向村民小组延伸的公共服务事项,形成“服务清单”,并在群众服务中心进行公示,延伸政务服务;通过无偿或低偿提供服务用房,由管理人员面向村民开展农资、日常生活用品、银行取款,电费、电话费代缴等市场服务;培育发展群众性社团组织或小微社会组织,做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特殊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做好社会服务。 在强化管理方面,在村民小组建立“一长五队”工作架构,切实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和村民自治。“一长”即村民小组长,负责牵头做好村民组相关工作;“五队”即管家理事队,负责本村民小组邻里纠纷的日常调解,开展法制宣传和文明礼仪教育;互帮互助队,负责动员村民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开展关爱帮扶;治安巡防队,负责本村民小组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森林防火等工作;村寨美容队,负责本村民组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民俗文化队,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体育活动。 在强化维稳方面,通过用好群众工作接待厅、群众工作说事室,建立民情档案,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理顺居民群众思想情绪,引导群众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同时,推广“五老评议会”、“村(居)五老促和谐”人民调解工作经验,采取“以案定补”等方式,及时调处邻里纠纷,维护和谐稳定。 在强化教育方面,利用道德讲堂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农村产业发展,有计划开展农技培训,提升农村群众致富能力。 贵阳市农村 社会治理重点工作 日前,我市出台了《关于巩固农村社区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村级治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 一、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1.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优化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在具备条件的村可设党委或党总支,村民小组可设党支部或党小组。加大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 2.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厘清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实施农村社区准入制度,规范考核评比活动,促进基层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3.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加快形成以农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农村社区建设“三社联动”机制。 4.加强村级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村级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深入开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工作。 5.建立村务监督机制。依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村级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村务公开、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 二、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 1.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并集中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规范、统一基本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和考评体系;建设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2.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服务项目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 3.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拓宽政府在农村购买服务的领域和范围。 三、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1.推进矛盾纠纷综合化解。建立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2.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村级警务助理模式,加强村级警务室和警务助理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鼓励和组织农村党员干部、低保人员、志愿者参与治安防范。 3.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农村供电、供排水、道路交通安全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以及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机制。 4.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社会和云”工程为依托,建立涵盖职能部门、乡(镇、社区)、村委会、村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应用平台。 四、提升农村社区民生保障水平 1.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大扶贫战略统揽全市“三农”工作,以大数据推动大扶贫精准发力,大力实施“十项行动计划”。 2.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做特做精都市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旅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3.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强农村教育,落实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网络。 五、提升农村社区乡风文明水平 1.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着力培育优良家风。 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居住公共设施,合理划分生产生活区域;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重点解决污水乱倒、垃圾乱扔、秸秆乱抛和焚烧等“脏乱差”问题。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立重点文化体育工程有效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各类文化组织和机构到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相关阅读○ 穿洞经验 穿洞村农村社会治理示范点的成功打造,破解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部分难题,为全市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12345”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强化“一个领导”,通过组织建设、机构创新、制度规范等创新措施,强化农村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核心领导。 抓住“两个关键”,牢牢抓住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两个村级治理关键因素,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三个平台”,通过搭建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农村电商三个平台,进一步将服务下沉到一家一户,管理下沉到网格单元,自治交还给村民群众。 推进“四个延伸”,坚持把村组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把民主自治、事务公开、社会服务、党的工作向村组延伸,真正打通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创建“五型村寨”,着眼农村群众共同关注的安全稳定、乡风文明、生态环保、民主自治、发展致富五个方面,开展平安型村寨、文明型村寨、生态型村寨、活力型村寨、发展型村寨创建活动,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