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红池坝镇:千年茶业重生记

2019-07-26 10:37 来源:重庆日报


清明节前后是采茶的高峰期,采茶姑娘们正在采茶。(本组图片均由巫溪摄影家协会提供)

茶叶采购回家后,村民们正忙着选茶。

  ■“中岗茶叶走西乡”,中岗其实就是如今的红池坝镇,此地自古为川北产茶重镇,产茶历史上千年。只是近些年,红池坝镇不少茶园荒废,茶产业衰落了。

  ■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反复调研后认为,红池坝镇的茶产业存在“三有三缺”:有质、有量、有人,但缺标准、缺规模、缺品牌。如何让这一产业突破瓶颈、助力脱贫,成了一大课题。

  已经入伏,气温逐渐爬升,重庆山区仍然时晴时雨。

  7月22日一早,巫溪县红池坝镇银洞村一社村民王以学,带着农具出了门,到山坡上的茶园除草、施肥。

  当地人都知道,云雾高山出好茶。红池坝镇以前叫中岗乡,曾是川北产茶重镇,茶叶兴于唐宋,留下了“中岗茶叶走西乡”的历史口碑。可千年的产茶历史并没有让这里的茶产业在近代做大做强,到了近些年更是茶园荒废,茶树老化,云雾山里的百姓贫穷依旧。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给红池坝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茶产业基础,便以茶叶破题,让茶树开启了全新的“扶贫之旅”。

  千年种茶史逐渐没落,全镇贫困发生率超过20%

  重庆日报记者在红池坝镇茶山上看到,连绵不绝的山丘上,一行行新种的茶树整齐排列,蔚为壮观。不远处的老茶树则横七竖八,支离破碎。

  老茶树见证了红池坝镇由盛而衰的种茶史。银洞村47岁村民陈立涛家曾以种茶为生,“小时候,父母采摘了茶叶后,就由我背到周边乡镇去卖,每斤2-3元,一背篓可以换几十元回来,在那时属于大买卖。”

  那些年,红池坝镇(当时叫中岗乡)的茶农进县城时都背着茶篓,买的东西就往篓里装,出手阔气,“背茶篓的来了”成了县城里的小商贩们最开心的事。

  但种茶的手艺到了陈立涛这一代,却断了——由于当地茶叶以鲜销为主,卖茶的收入并不高。村民们也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王以学的一些好茶叶能卖到65元/斤,他已觉得非常满足,殊不知,和茶产业成熟的地方相比,这个价格很低。

  对于红池坝镇茶叶的现状,家里三代种茶卖茶的茶园村五组村民丁大卫有自己的理解:“产品太过于初级,只能鲜销不说,又缺少稳定的经销渠道,很多茶园每年只采一道茶,甚至干脆荒着。”

  另一个问题,在于茶叶的品牌效应。“我们的茶叶质量绝对没问题,但没有自己出名的品牌,没有‘拳头产品’。所以,与别的地方相比,价格要低一大截。”丁大卫说。

  茶农收入不高,产业自然逐渐没落,不少村民砍了茶树改种玉米红薯。新一轮精准识别显示,红池坝镇贫困发生率超过20%,全镇13个村中有9个贫困村,占比77%。即使是在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里,这两个数据也是排在前面的。坐拥得天独厚的茶产业基础,却依旧是全市最贫困的乡镇之一,红池坝镇茶叶产业亟待破题。

  多管齐下,助力“巫溪秀芽”走出深山

  小小的一杯茶,关系着整个红池坝镇的脱贫大计。

  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反复调研后认为,这里的茶产业存在“三有三缺”:有质、有量、有人,但缺标准、缺规模、缺品牌。如何让这一产业突破瓶颈、助力脱贫,成了一大课题。

  巫溪县副县长王仕杰来红池坝镇兼任党委书记一年多,已经成了茶叶专家,各种行内术语脱口而出。在他看来,红池坝镇要借茶脱贫,必须从提升茶叶标准化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着手,全面推进茶产业的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

  一系列实招出台后,红池坝镇的茶产业开始蜕变。

  首先是用高效茶园代替低效茶园。过去,不少老百姓的茶树种得不整齐、不规范,管护也不到位,既降低了产量,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采摘成本。这几年,通过宜机化整治,红池坝镇将一些坡地改为了平地,新建标准茶园4700亩,改造、移栽、嫁接低效茶园2000亩,茶园在地面积已接近7000亩,初具规模。

  过去茶叶没有发展起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调动起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由本地专业大户、加工企业带动的茶叶专业合作社逐渐运转起来。

  对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政府提供了不少补贴:一共补贴4年,其中第一年为2100元/亩,往后3年每亩每年补贴300元。王仕杰介绍:“业主在第一年的投入最大,大概需要2500元/亩,获得补贴后仅需要每亩400元而已。”

  优厚的政策,让不少人跃跃欲试。

  在外打拼多年的陈立涛就参与组建了银发和农老二两个专业合作社。其中,农老二专业合作社于去年2月成立,截至目前已发展茶叶330亩,明年将扩大到600亩。

  利益联结机制也建立起来了。比如农老二专业合作社就采取“136”的分成方式,10%归村集体,30%属于入股农民,60%归合作社。

  此外,建加工厂也有政策扶持,最主要的补贴为加工厂采购的机器、设备,由政府补贴50%——正因为如此,陈立涛正磨刀霍霍准备年内建一个茶叶加工厂。

  红池坝镇的对口扶贫帮扶单位市农业农村委的专家们,则带来了一揽子的帮扶方案:帮助企业提升茶叶品质,申报绿色食品品牌,提供茶园培育技术方案,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协助企业设计厂房和选购设备,撮合与其他知名品牌的合作。得益于此,红池坝镇的茶叶获得了“借船出海”的机会,与永川秀芽云岭公司合作,设计了“红池岗上、云中之茶”的“巫溪秀芽”公共品牌,迅速通过媒介对外发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巫溪秀芽”整装出发走出深山,已是水到渠成。

  以万亩茶园为基础,走“茶旅融合”的路子

  根据测算,红池坝镇的茶叶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值可达到8000元,将助力村民实现脱贫。

  不过,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

  2017年底,中岗乡改名为红池坝镇,便是当地为发展山地特色旅游进行的铺垫动作。“我们发展旅游是必然的,茶叶也将为旅游发展服务。”王仕杰说,中国茶叶一直兼具物质和文化两大属性。红池坝镇发展茶旅融合,就是把茶产业的发展置于红池坝大景区的背景之下,发挥本地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与固有的茶文化、本土特色文化及旅游元素进行统筹谋划,通过产业的接二连三,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同步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依托茶叶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及特色民宅,开展集采茶、制茶、品茶、茶会、茶宿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无论是新种茶园还是对老旧茶园的改造,都是旅游产业链上的一环。同时,该镇还在茶山-九坪康养民宿度假区布局脆李和民宿产业,在渔沙-金家生态效益农业园布局脆桃、核桃产业,让茶园、果园、农舍和景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产品与服务同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进,实现由过去单一种茶到茶旅融合发展的转变。

  王仕杰说,目前,巫溪红池坝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110万人次。而红池坝镇依托民宿度假产业的发展,预测在高峰日,将吸引景区旅游人口的20-30%在镇域内度假,高峰期每天约有2000-3000人。

  愿景美好,实现起来却也不容易。“目前我们的度假基地还没完全成形,景观也还在建设中,景区和镇上的道路也还在完善中,”市农业农村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茶园村第一书记颜其刚表示,“我们将稳扎稳打,先做好茶叶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工作,再把茶旅融合的路走深、走实,让这个千年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 颜安)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