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应该是在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里,文章里提到“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鲁镇
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是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一进门就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的民居、商铺错落有致,只是感觉这个“古镇”新了一点。只有走在石板路上,看到衣着清代服饰的巡街兵丁时,仿佛到了另一个朝代。 鲁镇挺大,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大多是鲁迅笔下提到建筑。大概是鲁镇新开张的缘故,好多“民居”还无人居住,好多商铺还无人经营,只是主街上店家多一点。贡品店、锡箔店、油烛店、茶漆店、钱庄、当铺。那些现代都市已经没有的店铺林立在这里;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鲁迅笔下的人物,又一个个出现在街上。 鲁镇风光
“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游客多时,他们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来逗游人开心。尤其是阿Q,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由于没有见到“小尼姑”,到时候他就“调戏”起挎着讨饭篮祥林嫂,要与她接吻,引得游客纷纷掏出相机拍摄。游客少时,鲁四老爷就拿着个水烟盒四处游荡,阿Q就靠在牌门上歇息,祥林嫂坐在掌柜的柜台上喝茶,倒真有些生活的情趣。 鲁镇风光
镇里,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组组关于形象夸张的雕塑。阿Q革命、阿Q挨打、阿Q调戏小尼姑、抢亲,让人发笑,也让人看到了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第一次见到这种江南小镇的旖旎风光,走在古老的小镇上,从一条深深的小巷中,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琴声,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琴声像一条轻缓的小河,从身边流过,如清风般柔美,如丝绸般润滑。 鲁镇风光
鲁镇里有各种各样的巷子,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暗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鲁镇风光
镇上行人众多,热闹非凡,吆喝声、叫卖声和一阵阵清脆明朗的笑声如一个个轻然跃动的音符,使你听了恍然从尘世睡梦中醒来。依旧是那么质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不时有三五个小孩从身边跑过,几位鹤发老者坐在屋檐下,几许捶衣捣米声,几缕炊烟缭绕在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