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最雅“大明风”里一窥明代四川的历史烟云
9月12日,“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开展。61件(套)文物,8件当代艺术家作品,揭开明代女性生活的一角——她们的美,在于挥毫泼墨间,寄托无限的情思;朱钗点翠中,饱含无尽的深情;粉雕玉琢里,极尽无上的美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的大部分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源自1956年出土于新都蛾蛾坟的杨升庵家族墓,以及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绵阳平武土司王玺墓。朱钗华服等文物背后,明代四川的历史烟云同样引人注目。 文物里的最雅“大明风” 走进展览大厅,文物展露的精致和典雅气息扑面而来。来自四川博物院的文俶花蝶图扇面、秦淮女友白墨笔山水扇面及马守贞芝兰竹石图扇面等文物,显示明代女子无论在多么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都要留出时间感受自己的内心,或针线绣梦,或画笔写情。 文俶,是中国明代女画家,明代画家文从简的女儿,文徵明玄孙女,后嫁给晚明才子赵灵均为妻,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花鸟画是女性画家们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花鸟特有的偏爱,促使深居闺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文俶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明末钱谦益给予文俶的花鸟画极高的艺术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 各色精致饰品,则展现了明代女子典雅生活的一角。一把半月形梳子,不仅黄金打造,还在梳把处雕刻了牡丹、双凤等各式花纹,看上去十分精致。一件金鸳鸯胸佩,金链下接莲花座,座上再刻鸳鸯,鸳鸯再衔金链,环佩叮当,粲然夺目。更多明代金银首饰,华美中流露出明代女性的精致生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金器中,名为“金仙宫夜游分心”的发饰极为引人注目。“这件发饰上刻画的人物有40人之多。”四川博物院陈展部主任任卓介绍,明代的工匠在小小的发饰上,描绘了一个古人晚上出行的场景。在山峰形的金饰上,一人骑马穿行其间,马前有提灯开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马后有举扇侍奉者。圆框左右各有随从15人,或持扇、或击鼓、或操琴、或弹琵琶,背景则是宫殿楼阁,周围均环绕连珠纹。整个金器采用立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玲珑剔透、层次鲜明。 美不胜收的文物可不止一两件,金菩萨凤鸟莲花纹分心、金鸳鸯胸佩、银臂钏等文物,无不造型华美,做工精致。在商业繁荣的明代,关于生活的美学已体现在人们的服饰、家居等方方面面。 管窥明代女子生活及社会风貌 61件(套)文物,大多数来自新都杨升庵家族墓以及平武土司王玺墓。前者的出土文物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1956年6月12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都县城西北郊,距新都西门约半公里的蛾蛾坟,发现并出土一个完整的红漆棺木,棺内衣物及人体皆未腐朽。根据墓外的一些相关材料以及墓的形制与碑文推断,这是一座明墓。在距离此墓只有3米,且墓葬形态一致的一处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块墓碑,其碑文有“大明敕封孺人杨母蒋氏墓……”字样。有意思的是,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代四川地区唯一状元的杨升庵,家谱上也曾有“庶祖妣蒋孺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丙午,公(杨廷和)纳为侧室……葬于新都西门外”等记载。据此,考古人员推测,新都蛾蛾坟,应当就是杨升庵明代祖坟埋葬处。1956年出土的这个墓葬主人,应当就是明代杨家的成员之一。 60多年以后,此墓出土的文物终于揭开面纱。蓝布对襟短衫、黑绸龙纹短衣、缎面纹饰短衣等服饰以及金银玉器,时间虽带走了它们曾经明丽的色彩,却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这批文物弥补了四川地区在明代时期史料较为缺乏的情况,对于研究明代女子生活及明代社会风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任卓说。 绵阳平武土司王玺的“家底”,也在此次展览中得以管窥。 据介绍,平武王氏土司作为龙州土司中出现最早、消失最晚的土司家族,不仅历经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还经历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等四川地方政权,同时还与周洪谟、杨升庵等四川历史名人发生过交集,在四川土司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平武王氏土司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王玺在当年因为平定松潘叛乱,升为正六品宣抚司佥事,后又修建报恩寺,这座“深山故宫”成了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而王玺家族墓,则是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掘的唯一一处明代土司家族墓地,不仅墓内装饰精美,出土文物也十分丰富,包括“金仙宫夜游分心”等饰品,以及瓷器、石刻等多类,被考古专家认为其精美程度不输明朝藩王,揭开了土司们锦衣玉食的生活面貌。 □四川报记者吴晓铃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