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鏉忔灄闀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考古遗址揭秘岛民史前生活——海南远古史话

2021-01-26 16:28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桥山遗址出土陶杯(口径7.3厘米 高3.8厘米)。(资料图片)

在三亚英墩遗址采集到的鱼骨串饰。记者武威摄

莲子湾出土的双肩石器。(资料图片)

陵水桥山遗址发掘出土的纺轮。记者武威摄

陵水桥山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片拼接修复成的陶器。记者武威摄

2016年1月24日,考古工作者在三亚英墩新石器遗址,清理动物骨骼遗存。记者武威摄

2016年1月24日,考古工作者在英墩新石器遗址进行采集工作。记者武威摄

莲子湾遗址出土陶尊(口径14 残高7.8厘米)。(资料图片)

  岁末年初,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南湾半岛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忙碌。椰林中的稻田和黎安港内的渔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半渔半农的村庄。距黎安港不远的一处地势略高的台地上,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内角遗址进行发掘。这将进一步填补海南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序列中的空白。

  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以万宁—陵水—三亚东部沿海一带为代表的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石器时代海南先民的生活印记和繁盛的海南史前文明正逐渐清晰。

  国家力量助力海南史前文明发掘

  在一片海防林和一小块菜地间,整齐分布着4个100平方米的土坑——考古工作中称为探方,这就是内角遗址的发掘现场。在一个个探方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黄超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锲而不舍地破解着海南史前文化的密码。

  这是一项持续多年的工作。事实上,早在2012年,黄超的老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与他的同事们已经在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特殊的海南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陆续“迎接”了多次个人或集体发起的考古行动。1950年,考古学家韩槐凖在其家乡文昌发现凤鸣史前人类遗址,从此拉开了海南史前考古帷幕;经过1958年的考古调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陵水大港村遗址被确认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考古工作并未深入推进。

  但学界对海南史前文明的探索并没有停止。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海南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合作开展海南考古研究框架协议。这意味着,海南史前文明发掘注入了国家力量。

  2012年,傅宪国领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决定扩大调查范围,先后对陵水、三亚、东方、昌江四县市进行了更细致、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复查。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明忠是联合考古队的负责人之一。“史前人类对于村落的选址十分讲究,一般村落周围都会有淡水河经过,以确保村民的用水等问题。”王明忠告诉记者。

  通过查询陵水三才镇附近的地形资料,调查队发现,桥山附近有一条淡水河,且在实地调查时发现很多陶器碎片露在地表。“随后联合考古调查队采用螺旋式钻杆对该地沙丘进行钻探,结果更是让人吃惊!我们发现桥山下面竟然是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而且文物数量十分丰富。”这一结果让调查队十分震惊。这是海南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随后,调查队以桥山遗址为辐射点,相继发现陵水莲子湾以及三亚市英墩三处史前遗址,并首次建立起“英墩早期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

  大量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海南史前文明提供重要材料,也让海南考古收获颇丰。

  桥山遗址的发掘荣获了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二等奖”。以三亚英墩遗址、陵水莲子湾遗址和桥山遗址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这一项目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考古》杂志社评选的2015年全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5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是海南考古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构建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起到标杆作用,提升了海南考古在环南中国海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中的形象与地位。

  丰富文化遗存揭开史前生活面纱

  在内角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米多深的考古坑口已被工作人员根据土质形状、颜色、所含杂质情况在剖面划线分层。一旁的工人正收集探方里的沙土,用筛子分离出其中的贝壳、陶片、兽骨、石器等历史遗存并初步分类。

  对于专家而言,海南考古有其特殊之处。包括海南在内的环南海及南太平洋地区沿海一带,受沙丘遗址自身特点及埋藏环境的影响,不仅木炭、植物遗存等有机质很难保存下来,且出土的陶片多为碎片。

  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们仍在遗址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证明,逐渐揭开了岛屿古人史前生活的神秘面纱。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属于砂质海岸地貌,常年受潮汐、风浪影响,形成多个潟湖、海湾等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通的地理小单元。各地理单元内,海生、陆生生物资源丰富,颇适于古人繁衍生息。

  与落笔洞人不同,这一时期海南先民的生活十分富足,从出土的文化遗存就可见一斑——

  有的平底盘形釜器形较大,口径一般为40厘米左右,或许是用来盛装面积较大的食材;有的陶罐罐体较高、陶肚较深,表面有明显的烟熏痕迹,或许是用来烹饪汁水丰富的鱼肉或者汤类食物;还有的磨光红衣陶片,陶质较硬、打磨精致,经过修复发现它们的器型并不规整,有罐、釜、杯、碗、钵等,器身上的纹饰有刻划和拍印的菱形纹、方格纹、水波纹、弦纹和绳纹等,说明当时出品的陶器不仅要实用而且要美观;他们用骨头或石块制成圆形网坠,把绳线交织结成一张大网,去捕获大自然的馈赠。

  “有的物品造型很美,表明这里的先民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蒋新荣的描绘中,内角遗址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仿佛历历在目——

  陶制的网坠、数量巨大的贝壳、大大小小的鱼骨,勾勒出先民们向海而生的生存状态;偶尔发现的兽骨,表明他们也会在陆地上狩猎采集;陶制的纺轮、细细的骨针,可能用来纺织衣物,也可能是织造渔网用的;石斧、石锛造型精美,不仅刃部光滑锋利,四面都有精心磨制的痕迹,既美观又趁手;光滑的石环几乎能够拼凑成规整的圆形,与手镯如出一辙;一些陶片上依稀能看到精美的花纹……这些无不表明,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先民们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动力。

  海南史前文化序列不断完善

  “从史前考古的眼光看,海南在史前绝非荒蛮之地,而是有着丰富遗存和繁盛文明的地方。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已表明,距今6000年到3000年间,有很多人类群体在此生活。”黄超表示。

  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以万宁—陵水—三亚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海南东南沿海地区目前至少明确发现了五种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分别为英墩第一期遗存、英墩遗存、莲子湾遗存、桥山遗存、踏头遗存。

  根据英墩、莲子湾、桥山、踏头遗址出土遗物的形制特征、地层叠压关系,联系周边地区相关遗存,推测英墩第一期遗存的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英墩遗存约距今6000-5500年,莲子湾遗存约距今5000年,桥山遗存约距今3500-3000年,踏头遗存距今3000年左右。

  我们不禁好奇,考古文化序列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在英墩遗址发现了陵水莲子湾遗存(即英墩第三期遗存)晚于英墩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而在陵水桥山遗址则存在莲子湾遗存早于桥山遗存的明确的地层证据。”黄超告诉记者,莲子湾、英墩、桥山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文化内涵表明,以英墩、莲子湾、桥山遗址为支点,即可初步建立起“英墩文化”→“莲子湾文化”→“桥山文化”这一海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这是构建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基石。

  随着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的开展,目前以万宁—陵水—三亚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已初步建立“英墩第一期文化遗存”→“英墩文化”→“莲子湾文化”→“桥山文化”→“踏头文化遗存”这一基本文化序列。这一年代框架尚存在一定缺环,将随着陵水内角和万宁湾仔头遗址等一系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而不断细化和完善。

  在考古专家们看来,海南考古还有很多惊喜有待发现。“岛屿遗址、岛屿文化有其独特之处。为适应相对隔绝而又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先民们创造出了独特的岛屿文化或海洋文化。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希望能拨开更多历史迷雾。”黄超表示。

  新石器时代其他考古遗址

  海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和靠近河流的台地、阶地上。按照发现遗址的地形,可分为沙丘(贝丘)、台地(山坡)类型的遗址,分布范围上偏重于本岛南半部地区。

  1

  东方新街大桥沙(贝)丘遗址

  遗址位于东方市八所镇新街墟红坎园北黎河入海口北岸的第一台阶地上。文化堆积分为两层,第二层为主要堆积,内含猪、牛、鹿等动物烧骨、大量螺壳、鱼椎骨、烧土、炭屑及夹砂陶片和石器等遗物。从出土器物和地层堆积可以推断,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推测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

  2

  陵水石贡遗址

  遗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南约1公里的南湾半岛。遗迹有灶、红烧土、房址、柱洞、灰坑、陶片堆积和石块堆积等,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另有少量兽骨、贝壳,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甚少。陶器以夹粗砂褐陶为多。石贡遗址距今约4900-4400年(依据碳14测年数据经树木年轮校正)。

  3

  陵水移辇沙丘遗址

  遗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移辇村东北的海边沙堤上。发现三处灶址和居住遗迹,出土和采集了一批石器、陶器和动物遗骸等。灶由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块石头组成,明显被火烧烤过,灶中心部位出土大片陶釜口沿,大量鹿、猪、鱼等动物骨骼和牙齿,以及少量炭粒、红烧沙土等。其年代为距今3610年至3430年。

  4

  万宁神州半岛踏头沙丘遗址

  遗址位于万宁市东澳镇踏头村东南约1公里的沙丘之上。遗物有石器和陶片。根据出土陶片,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所见陶片以夹细砂和石英碎粒以及部分泥质的灰褐陶和红陶为主。晚期陶片多为灰褐色或黑褐色夹粗砂陶,有较少的夹细砂陶。初步推断其年代为距今3500-3000年。

  5

  东方江边乡老村遗址

  遗址位于东方市江边乡老村东南约3公里处,昌化江右岸第一阶地阶坡。石器标本以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打制石器较少,制作较简单,多采用单面打制加工,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陶片均为红褐、灰褐色夹砂陶,器表均素面。老村遗址应为一处典型的石器制作场,为海南新石器时代所罕见。

  6

  昌江乌烈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乌烈村东约7公里处的平缓山岗坡地上。历年考古工作中,发现大量磨制石器和胚料,多通身磨光。另有一定数量的夹砂红褐陶片,均为手制,可辨器形以圜底釜、罐为主,也有圈足。初步判断,乌烈遗址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赵优 辑)

  本版照片除资料图片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来源:海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