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母亲说,那年的正月,我在安徽省怀远县芡河南岸的兰桥镇陆圩村施拐庄出生。从此,这个偏僻农村的普普通通贫穷户又增添了一个幼小的“农民”。“农” 字,便这样悄无声息地刻进了我生命的开端,成为我一生无法割舍的印记。 我生在农村,在泥土里生活长大。那片广袤的土地,是我童年最坚实的依靠,也教会了我最朴素的生存技能。自幼,割草、种菜、犁田耙地、收种庄稼这些农活,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杂粮野菜,虽不似山珍海味那般可口,却是我童年时期最主要的食物,它们滋养着我的身体,也让我早早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与粮食的珍贵。 我家住在河边,河水是我最亲密的伙伴,风浪是我最熟悉的朋友。捕鱼捉虾是我的拿手好活,每当夕阳西下,我便提着装满河蚌鱼虾的小桶回家,那些鲜活的生灵,经过母亲简单的烹饪,就成了餐桌上最诱人的美味佳肴。河边的日子,充满了欢乐与惊喜,也让我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与热爱。 上学前的美好时光,更让我与农村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雨天里,满地的泥巴成了我最喜爱的玩物。我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泥巴亲手 “制作”出各种心仪的玩具,小汽车、小房子、小动物,应有尽有。不仅如此,我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摔炮比赛,看谁的泥巴炮摔得最响;我们还会一起 “建”翻水站、大桥、楼房,把泥巴垒成高高的“高山”,在自己搭建的 “小世界” 里尽情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晴天时,大路上那比面粉还细的灰土,则成了我们新的“玩具材料”。我们会用灰土“修”长城,那蜿蜒曲折的“城墙”,虽简陋却充满了我们的童真;我们会“挖”水渠,想象着水流在里面欢快地流淌;我们还会“堆”天池、“筑” 坟冢,在灰土上创造出一个个新奇的场景,享受着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 上小学后,我的生活依旧离不开农村的土地。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我就会和伙伴们一起挎着粪箕子下田割草、拾柴、捡粮食。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豆夹,在我们眼里都是宝贝,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捡起来,带回家交给父母,为家里增添一点微薄的收入。 节假日和星期天,吃过早饭,我就会把自家的山羊群赶到芡河边的草地上放牧。山羊吃草很挑剔,总是喜新厌旧,不停地向前跑着寻找鲜嫩的青草,我和伙伴们就得紧紧跟着跑,一刻也不敢放松,生怕羊群跑到农民的庄稼地里损坏庄稼。跑累了,我们就会轮流看管羊群,闲下来的伙伴便以青草地为床,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美美的睡上一觉,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惬意。有时候,羊群跑得远了,我们就在河边来顿简单的野餐,用河边的干杂草生火,烤几个山芋、嫩玉米棒或青里透黄的黄豆,虽然食物简单,但在我们看来,那却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渴了,我们就直接到河里捧几捧清澈的河水喝,那甘甜的河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上初中后,学习任务逐渐加重,但我帮助父母干农活的责任却丝毫没有减轻。因为白天要上学,所以早晚下地干活就成了我的 “必修课”,如果不这样做,父母是不会答应的。节假日和星期天,想要找到我,只能到责任田里去。在田里,我不仅要干活,还要看好在田头玩耍的弟妹,确保他们的安全。 晌午时分,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母亲会急匆匆地回家做好饭菜,然后用竹篮子挎到地里给我们吃。简单的饭菜,在田间地头吃起来却格外香甜。吃完饭,我们来不及休息,又要接着干活。追麦肥、薅麦草、割麦子、短香瓜头、割豆子、砍黄麻、起胡萝卜、起山芋、钊芝麻、砍秫秫、掰玉米…… 农村里的各种农活,我都一一尝试过,并且努力去做好。因为我深知,只有把农活做好,庄稼才能有好收成,我和弟妹才有钱继续上学。 上高中后,我离开了家,到离家二十来里的地方住校上学,再也不能利用早晚时间帮助父母干农活了。每个星期六下午,我会回家带米带馍,同时向父母要零花钱。每当看到父母跑东家、走西家四处借钱时,我的心里就像针扎一样难受,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于是,每到星期天上午,我就会抢着到地里卖力地干农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就像在“赎罪”一样。 放假的时候,为了能自己解决一些学费和零花钱,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会骑自行车到蚌埠市里,运两箱低价香烟回来卖给村里的农民,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我也会和父亲一起,从附近的产稻区贩运点米糠到稍远的无稻区去卖。虽然每次挣的钱都不多,但至少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我在上学时能少向父母伸手要钱。就这样,在忙碌与奔波中,两年的高中时光一晃而过,我顺利地高中毕业了。 高考落榜后,我没有选择外出闯荡,而是回到了家里,准备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让自己家的责任田里留下我更多、更成熟的脚印。我以为,我的一生或许就要这样在农村的土地上耕耘下去了。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仅在家干了一个月农活,区里就下发了招聘教师的通知。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竟然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合同教师,被分配到邻村小学任教。 走上教师岗位后,我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农民” 身份,也没有忘记那片养育我的土地。我经常组织同学们到田野里挖野菜、割草,到河边捕鱼捉虾,到茨淮新河大堤拾柴等。我想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的乐趣与艰辛,时刻不忘自己与农村的联系。因为我与“农”字情未了,也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能不忘农村、热爱农村、将来能为农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几年后,县里招聘经管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员),这又一次点燃了我为农村服务的热情。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农村工作的熟悉,以优异的成绩被择优录取。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我毅然放弃了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区,自愿选择了离家较远、地处偏僻的农村乡镇工作。 进入乡政府机关工作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每天都会到村里和农户家去,与村干部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所需所急。我把每一位群众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田边地头,在农民家里,我与他们畅谈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的真诚与热情,群众也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亲戚,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我说。 后来,我担任了乡镇经管站站长并负责包村工作。深入乡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始终记得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喜欢农民、愿意与农民心连心的“学生”。到农民家里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家庭生活情况,不仅是我工作的重点,更是我的爱好。能和农民朋友们聊聊天、拉拉家常,听他们讲述村里的新鲜事,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与满足。 在包村工作中,我经常带着经管站的干部和所包村的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所包村的一个庄子没有下水道,每次下大雨,老百姓的屋里都会进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帮助群众修建了下水道,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另一个村庄的下水道因为年久失修已经不通了,每到雨雪天,群众出门都要换上靴子,十分不方便。我了解到情况后,决定对这条下水道进行疏通。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却遭到了少数群众的强力反对。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耐心地向反对的群众解释 疏通下水道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顶住压力,强行开通了这条下水道,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在工作中,我经常告诉经管站的干部和所包村的村干部:“农民朋友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对待群众的困难不能袖手旁观、麻木不仁。别忘了,我们吃的是农民种的粮食,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坑农害农,谁的下场就会可悲!也许短期内看不出来,但从长远看,损害农民利益的人,最终都会在人们的咒骂声中身陷囹圄、悔恨终身。” 这是我对身边同事的告诫,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多年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上学条件,我搬进了县城居住。但我的工作日依旧驻扎在乡镇,我始终放不下那里的群众,放不下那片熟悉的土地。我经常利用早晚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对镇村干部的意见和要求,并把这些情况整理出来,在乡镇党代会和人代会上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为乡镇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我已接近退休的年龄。每当想到退休后的生活,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城市里享受清闲,而是整修农村老家的房子,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继续和家乡的土地、家乡的农民打交道。我永远不想离开这片热土,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奋斗的足迹,有我牵挂的亲人与朋友。 “农”字相伴一生情,爱在农村永不移。这句话,不仅是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我对农村这片土地最真挚、最深沉的告白。我将把这份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永远埋藏在心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施广平)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