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生产这个“1”,其他一切发展皆为“0”。可以说,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事关当局、影响全域。 正值岁末年初,违法违规现象容易“回潮”,而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问题,正是其中“一害”,无异于“隐形杀手”,危害极大。通过他人设立多个假冒国家机关网站伪造安全生产资格证书,并持续发展下线,涉案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涵盖多个高风险作业领域,数量达上万个……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典型案例,披露了上述案情。(1月2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从电梯运维、空调安装,到矿工下井、焊接与热切割等作业,都被曝光过涉假案例。有的研制开发作弊程序,帮助考试者作弊、修改成绩;有的假冒国家机关网站,为制售假证人员提供虚假验证查询信息;有的利用信息网络引流接单,欺骗务工人员购买假证……造假形式五花八门、环节“配合默契”、链条“分布广泛”,严重扰乱了安全生产秩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必须系统整治、严防严打。 全景式排查。明者防祸于未萌。全景,即全覆盖、多层次,强调广度、深度,虑之于未有、防之于未然,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一个完整的造假链条涉及“产供销”各环节,包含卖方、买方、网络平台和中介机构各主体,这对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培训、考试、用人等环节的监管,严格证件发放和查验管理制度,既要“验证”“验身份”,也要“验技能”,尽可能实现“人、证、技合一”,不给“真的假证”“假的真证”留下可乘之机。还要强化数字赋能,注重“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打破部门间数据信息壁垒,最大程度实现协同共治,以科技之力填补漏洞,织密防护网。 针对性打击。当前,随着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一些不法分子的套路也在更新,这要求相关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震慑力。要专项治理。认真审查假冒证书来源和去向、非法获利资金流向、涉案人员关系网和所处层级,淘汰一批弄虚作假者,查办一批违法违规者,层层深入,打击“隐形杀手”。要依法严惩。有针对性地提高制售假证的违法成本、打击力度,让假证件、假证明“不敢冒头”。此次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就传递出了鲜明信号,即在接近法定最高刑适用刑罚,并加大对犯罪分子的经济制裁力度,剥夺或者削弱其再犯罪的经济能力,以此彰显严惩态度。
生产安全,常抓不懈。各领域各部门都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敏锐性,狠抓工作落实,以思想、行动和措施上的“万无一失”最大限度避免“一失万无”,以平安无虞的环境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