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驻马店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事迹介绍 鲁兰芳,女,1950年1月出生,现任教于驿城区蚁蜂镇向阳小学,从事乡村教育46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被媒体誉为“嫁给大山的教师”,先后获得“市级优秀校长”、“县级优秀教师”称号。18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她开始在鲁湾村小学当老师。虽然是民办教师,但鲁兰芳教起课来认真负责。她深知,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40多年来,为了让山村的孩子们读书识字,鲁兰芳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婚姻,放弃了到城市生活的机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仍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周景华,男,195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教于驿城区朱古洞乡中学,从事乡村教育30年,关爱学生,先后获得市级、县级“优秀教师”称号。1987年,一位叫张莲萍的品学兼优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周景华了解情况后,当即同其家长定下了这样的协议:初中3年的书杂费能交多少交多少,缺的由我补交。张莲萍上学有了保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后来参加了工作,还用自己的工资还了书杂费。她对周老师说:“我还的不是钱,我还的是你的心。”周老师无数次补贴贫困学生,家访问题学生,看望住院学生……在学生眼中,周景华不仅仅是一名老师,更是自己的亲人。 鲁书营,男,1973年8月出生,现任教于驿城区蚁蜂镇中学,从事乡村教育17年,先后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县师德先进个人”称号。鲁书营的爱人几度瘫痪在床,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为给妻子看病,家中已债台高筑,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小女儿!既要照顾妻子,又要照顾孩子,然而,为了可爱的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他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教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的前列。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能力、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无私精神。 徐德安,男,1955年1月出生,现任教于遂平县�岈山镇海眼小学,从事乡村教育40年,先后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县级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今年59岁的徐德安从一名代课教师开始扎根教育事业,至今已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工作了40年。2010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诊断患有膀胱癌,随后做了手术。住院期间,他乐观淡定,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在家休养了仅两个月后就毅然决定重返工作岗位。4年来,徐德安一边利用节假日到医院做化疗,一边继续给学生上课。与患病前一样,他依然坚持教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一周有20多节课的工作量,从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的特殊原因耽误过学生一节课。他担任的班级,每学期的学生素质质量测试成绩均居全镇前两名。 黄州,男,196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教于遂平县玉山中学,从事乡村教育37年,先后获得市级、县级优秀教师称号。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情系家乡孩子,既传授孩子知识,又教孩子做人。因股骨头坏死身体未愈,他便架着双拐登上讲台,虽然很痛、很累,但他只要能和学生在一起,心里就感到很甜、很敞亮。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历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学生们从中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走”进了课堂,他用一个个历史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他用一句句精彩的点评使学生豁然开朗。 岳剑波,男,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教于遂平县文城中学,从事乡村教育31年,曾获得县级模范教师称号。今年初,文城中学往届毕业生李海龙专程从国外回来看望岳建波,并特意送给他一双皮鞋。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原由,李海龙对大家说:“中学时,我的双脚老是出汗,一到冬天,鞋子很潮,穿在脚上非常难受。岳老师知道后,每天都把我的鞋子拿回家烤干。穿上干爽舒适的鞋,我的双脚暖和了,心里也温暖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也要给岳老师买一双鞋。”17年前,岳建波被确诊患有尿毒症。17年来,他怀着对亲人的关爱、对三尺讲台的眷恋、对校园师生的不舍,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用满满的爱心坚守着责任。 魏贺梅,女,1967年12月出生,现任教于遂平县花庄镇魏楼小学,从事乡村教育25年,先后获得“省级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市优秀职工”称号。2013年元月31日下午,魏贺梅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将掉入桥下河中的青年女子张伟救起,将张伟救到上岸后,魏老师又跑回家中抱来被子、棉衣,把张伟送到附近医院,后又转到县人民医院,到第二天凌晨3时,张伟才脱离危险。工作中,她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每年开学时要先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并利用农忙、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特定时间与家长们面谈,定期家访。2009年3月,她丈夫因心脏病住进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为了不耽误教学,她只请了3天假,到郑州签字并等做完手术后,便委托她的亲戚照顾,又马上赶回学校,面对学生,她问心无愧。 张改,女,1979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泌阳县春水中心学校,从事教育事业14年,校模范教师。她像母亲一样照顾一位孤儿学生,经常带这位学生到家里吃饭,给他添衣服,买文具,或者给他一些零用钱,虽然不多,但总能让孩子的心里得到一些温暖。生日那天,这位同学轻轻地向她喊了一声“妈”!2010年10年,张改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成功治愈这种病的例子,但在工作上,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除了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外,还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她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年级第一名。在近几年县里举行的质量检测中,她所带的班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王志成,男,197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汝南县东官庄二中,从事教育事业17年,先后获得“市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教师”等称号。王志成有一名患病的孩子,常年需要人照顾,每年还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但是他从来都是利用寒、暑假带孩子看病,从来没有耽误过学生的课。他的学生中90%是留守儿童,王老师对留守孩子更是格外关心,长年保持与孩子家长联系,利用课外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辅导他们功课,深受学生敬爱和家长尊敬。 唐国运,男,196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教于平舆县阳城镇一中,从事乡村教育31年,省骨干教师,市、县优秀教师。1983年,唐国运进入阳城一中任教。转眼间,31年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唐国运刚任教师不久,便因为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被教师们推荐为团支部书记。后来由于他的表现出色,又被当选为学校教务处主任、业务副校长等。唐国运的爱人在市区一家单位上班,由于工作原因,两人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几十年来,他的岳父曾多次托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能调到市区工作,都被他委婉拒绝了。他说:“学生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学生。” 林俊华,女,1964年1月出生,现任教于确山县石滚河镇斩龙庙小学,从事教育事业31年,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带病坚持在教学岗位上,曾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从教31年来,林俊华始终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山区教育教学工作倾尽了全部心血和精力。2011年,林俊华被医院查出患有胃癌,做完手术后,本来有3个月的假期,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她仅休息了1个月就毅然回到了学校。为了治病,林俊华先后花去10多万元的医疗费,债台高筑,丈夫无工作,儿子在高中上学,家中还有一位年过八旬而又瘫痪的公爹,每天都要靠药物维持生命。然而,这期间,林俊华又收养了一名孤儿(其父母为艾滋病患者,已故),现在正上小学。她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吴群周,男,195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教于西平县焦庄乡毛寨小学,从事乡村教育36年,曾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吴群周出身于农村,妻子在家务农。他从一名代课教师干起,后来转为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十几元,很多人都劝他放弃教师这个行业,外出打工可以挣更多的钱,然而,他选择了坚守。直到1995年,他通过招考成为国家正式教师。不幸的是,那一年他年仅5岁的儿子患上了肌营养不良症,至今瘫痪在床。面对家庭的不幸,吴群周依然选择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从没有因为家庭的不幸遭遇而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学校历届领导这样评价吴群周:他是一个干起工作不要命的人。不论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他从不夸夸其谈,干工作踏踏实实,为人真诚。吴群周说:“我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得干好,咱不能因为家庭的缘故而耽误孩子们的一生。” 赵文义,男,1957年12月出生,现任教于西平县五沟营洄�赵小学,从事乡村教育36年,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赵文义自1978年从教以来,一直教五、六年级语文课,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凡经他教过的学生,都被他那认真而灵活的教法、慈祥而严格的育人之道所感动。他不但课教得好,而且处处以“光荣的人民教师”称谓严以律己。他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做好学校分配给的各项任务;他作风正派,和同事们和睦共处;他工作严谨,做事总是很细致。更让人感动的是,因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患有股骨头坏死病症的他仍以坚强不屈的品格及顽强的毅力重新走上讲台,他用双拐诠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真正含义。 黄征,汉族,女,1979年4月出生,现任教于西平县出山镇焦之纲小学,从事乡村教育16年,曾获得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从教以来,黄征一直担任班主任和高年级语文课,还担任全校的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数有20多节,同时还分管学校后勤工作。参加工作以来,黄征情系教育,扎根农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顽强的工作意志,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作为教育世家出身的黄征,工作中始终铭记同为教师的父亲的教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邱前华,197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教于上蔡县韩寨初中,从事乡村教育22年,县优秀教师。邱前华1992年到韩寨初中任教。他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和照顾学生。1994年,他与该校一名女教师喜结连理。一年后的一天,他的妻子突然感到胃部有剧烈的疼痛,经过医院检查,妻子患有胃癌。由于家庭困难,妻子在家进行了保守治疗,但每年都要去省人民医院化疗一次。在为妻子治病期间,他不但没有耽误过学生的课,还要找时间把妻子耽误的课补出来。 李有华,男,1960年1月出生,专科毕业,现任教于正阳县兰青乡中心学校,从事乡村教育36年,先后获得“市十佳育人楷模”、“县优秀教师”等称号。从教36年来,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尤其是2007年,他身患股骨头坏死病,刚做完手术还没有痊愈,便又回到三尺讲台。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有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他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他心里想的是教育,心里装的是学生,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他常说:“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是个残疾人,如今又安装了假肢,不能从事其他体力劳动,得珍惜现在的工作,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做我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闻留稳,女,1982年2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正阳县梁湖小学,从事教育事业13年,先后获得“市级骨干教师”、“市师德标兵”等称号。13年来,她以校为家,教育学生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家乡面貌。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她一个人吃住在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学校教师紧缺,她一个人担任一年级语文课和三、四、五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一周有25节课。13年间,她的亲友和同学也曾多次劝她到县城或条件好的学校任教,可她总是舍不得离开梁湖小学,梁湖小学学生、梁湖村2000多名群众都夸她是“乡村最美女教师”。 熊廷凯,男,197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汝南县王岗镇孔寨学校熊湾教学点教师,从事乡村教育21年。该教学点地处汝南、平舆、正阳三县交界处。熊廷凯是县级优秀教师、汝南县最美乡村教师。1993年春,他看到村里的孩子每天上学要先步行2公里,然后乘船渡过汝河,再徒步3公里才能到学校。每逢下雨、下雪天,孩子们上学更加困难。在父亲的支持和乡亲们的帮助下,经多方协调,他建起了3间小瓦房,以此作为教室。没有课桌、板凳,他就自筹资金买来木料做了十几套。学校建好后,他把杨庄村和熊湾村的20多名孩子招收进了班里。教学点前面有一个池塘,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他的老父亲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学生的工作。这一干,他就在熊湾教学点坚守了21年。 徐云玲,女,1959年8月出生,现任教于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从事教育事业36年,先后获得“中国好人”、“省级优秀教师”、“感动天中十大人物”等称号。当地村民都称徐云玲所任教的马庄教学点为“袖珍学校”。这所“袖珍学校”坐落于桐柏山余脉深处,因条件太艰苦,先后有3名老师离开了这里。1986年3月,教学点的公办教师也没有再来学校,眼看着10多个孩子面临失学,曾当过多年扫盲班教师的高中毕业生徐云玲,主动向孙庄村党支部请缨,要求去担任教师。从这一年开始至今,徐云玲在这里独掌教鞭28年。28年,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的升入初中、高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读上了博士。因为徐云玲的坚守,当地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的。然而,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许多孩子都纷纷转到条件更好的镇里和县里学校上学,如今只剩下8名学生。即便是学生越来越少,徐云玲选择的还是坚守。她说:“哪怕只有一名学生,我都会一直教下去,决不能让他们失学。” 周松江,1976年12月出生,大专文化,现任教于上蔡县黄埠二中,从事乡村教育17年,系省师德标兵、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1997年,周松江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村小学当了一名教师。2000年,新建的黄埠二中招聘教师,他又成了黄埠二中的一名初中教师。他刚到该校就担任起了班主任的工作。在教学中,他任劳任怨,常常备课到深夜。2004年10月,由于长年熬夜,周松江感到眼睛有些看不清东西。经同事和学校领导多次劝说,他才到医院进行了治疗。在患病期间,周松江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们的课。到2006年春天,他的眼睛失明了。周松江的眼睛失明后,并没有离开学生。他说:“我的眼睛失明了,并不等于我什么课都教不了了。”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他就开始学习电子琴和电脑,要当学生们的音乐教师。他和爱人省吃俭用买来电脑,下载了盲人学习软件。如今,周松江不但能教同学们音乐,还能熟练地通过电脑进行学习。 张春花,女,1962年2月出生,大专文化,现任教于上蔡县华南小学,从事乡村教育31年,系华陂镇先进工作者。张春花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不但教学教得好,对待公婆也非常孝顺。1996年,由于婆婆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她就把为婆婆洗澡、洗脚的活全包了下来。18年来,张春花一直坚持跪着为婆婆洗脚。2012年寒假的一天,她和丈夫在去市场买菜的路上发现一个小包,捡起来后,俩人就在路旁等待失主。不一会儿,一名年轻女子神色慌张地来到他们跟前,看到张春花丈夫手里的包,一把抓在手里。张春花说,打开看看里面少什么东西没有。该女子打开包一看,里面8万元现金和十几万元的欠条一样都没少。 陈红丽,女,1979年12月出生,中专文化,现任教于平舆县西洋潭小学,从事乡村教育15年,市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陈红丽1999年从上蔡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西洋潭小学任教。在西洋潭小学,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每年一开学,陈红丽就对班里的学生家访一遍,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在陈红丽的班级,有一名姓肖的女同学,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又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六年级下学期,肖某患上了白癜风,随着病情加重,小女孩变得敏感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陈红丽发现后,经常与她谈心,并告诉她病是可以治好的。有一次,陈红丽听说娘家附近村庄有治疗此病的偏方,她就利用星期天时间跑了几十公里路取来方子。没想到,肖某使用此药方后病竟然好了。像这样帮助学生的事迹,陈红丽做得还有很多很多。 牛爱民,男,1970年5月出生,现任教于确山县三里河乡后楼小学,从事乡村教育24年,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学中,牛爱民经常和同事这样说:“今天我们眼中的‘问题生’、‘差生’,或许明天就是爱迪生、比尔盖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他们。”牛爱民认为,对待文化课好的,要教他们认真学习文化课;对待有一技之长的,应当培养他们的长处;对待“双差生”,应着重改造他们的思想;对待智力有障碍的,应教他们学会写字、学会算数,力争让每一个孩子小学毕业后都有最大的收获。25年来,牛爱民在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默默耕耘,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用炽热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师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我们的牛老师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