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每天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家长。我自己有两个孩子,和所有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成才。为了让孩子“进步”,达到自己的期望,我也曾焦虑、烦躁、愤怒过,也对孩子说过家长们最爱说一些话,“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你怎么什么都学不好,看看人家。”但当我看到门诊出现越来越多“问题孩子”时,我逐渐受到触动,对待孩子不能随便否定,更不能太过“挫折教育”,尤其是对6岁前的孩子。 从孩子认知角度看,6岁前的孩子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时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孩子成长。尤其3岁前,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家人。所以,家长更要多给予一些语言上的肯定和评价。 事实上,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我们长大后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为人处世,都能在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中找到答案。不管教育过程中遇到多大问题,也不能拿亲子关系作为代价。要让孩子感觉到不管我们多生气,都是爱他们的。作为家长,不能用诋毁或讽刺的语言教育孩子,也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要经常鼓励,表达对孩子的爱,多拥抱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即可。 同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慢慢就会发现孩子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贡献时给予表扬,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的价值感,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张 欣 主任 吴 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