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珙县底洞镇芭蕉村,村民何保田正在自家标准化蚕棚熟练地拾掇蚕种。“今年靠蚕茧收入和开展小蚕共育管理服务就收入了7万多元,马上还要种桑枝食用菌。”何保田边弯下腰喂蚕边说,“桑叶可养蚕,桑枝可用来种菌子,桑果可以卖鲜果、酿酒,桑园里还可以间种其他作物。”
芭蕉村,只是珙县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和桑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6年,珙县蚕业综合产值达到9.18亿元,同比增长6.86%。截至2017年8月底,珙县仅蚕农茧款收入就已达2.5亿元。
小小蚕桑,是怎么做到亿元产业的?在珙县蚕桑办副主任代家权看来,关键在于珙县采取的“公司+专合社+基地”发展管理模式,让龙头企业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保障。“技术跟上了,蚕茧质量自然就提高,价格也就跟着上去。”代家权说。
除了技术,农户的信心也很重要。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李要君介绍,智溢公司每年都要根据国际生丝价格测算制定一个最低保护价格,确保蚕农的利益。同时,为保证珙县的桑树种植面积、提高优质茧的产出率,自2017年开始,该公司又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每亩桑园支付给农户200元的租金,又将桑园以零租赁费的方式反租给蚕农经营。
在珙县孝儿镇蚕茧站,10余名工作人员正将桑枝混合物碎屑进行装袋并真空消毒。“每年九十月份是最忙的时候,又要收蚕茧,还要用桑枝种菌子。”孝儿镇宝兴村村支书王祥兵说。去年,王祥兵和几户村民试种了800袋桑枝食用菌,本来只想试一下,没想到结果一次性赚了2000多块钱。看着效益好,今年村里计划发展10万袋桑枝香菇。
“我们不能只盯着‘一根丝’,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才更稳健。”代家权说,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提高亩桑效益,拉宽、拉长蚕桑产业链。
经过考察研究,珙县决定发展桑枝食用菌,并从湖北聘请了专家进行指导。“如果蚕茧亩产效益能达到5000元至7000元,每亩桑枝食用菌能够赚3000元至4000元,那么万亩亿元产业不会是梦想。”代家权说。
截至目前,珙县已累计生产桑枝香菇500万袋,纯收入1000余万元,桑枝食用菌已成为珙县农民收入一个新的增长点。不仅如此,蚕农们又在桑园里套种紫红薯、蔬菜,并在桑园推行养殖土鸡、黑猪,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