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民心所盼。省委书记李强说:“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到底怎么富起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明路径: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幸福生活。
一项项创新政策接踵出台,一处处新兴市场渐次打开,一个个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经济薄弱村变成了致富带头村。“三手”联弹,协奏交响,江苏大地用一曲动人的“富民乐章”,唱给祖国,唱给十九大。
政策之手发力,
“起而寻策”谋富
想做电商吗?“最给力”扶持政策来了!国庆前夕,宿迁市宿城区给全区创业者送上大礼:《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办法》新鲜出炉,区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老百姓创业干电商,政府真金白银给重奖。
聚焦富民,政府有形之手精准发力。省委、省政府年初专门出台33条意见,从提高就业质量到社会救助托底,从创业富民到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
8月,南京市委全会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的富民目标。随后召开的浦口区委全会就出台包括全面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加强个人资产和集体资产运营增值等在内的“富民六策”。
“党代会期间,群众关心我们说了些什么;党代会之后,群众关注我们做了些什么;几年以后,群众评价我们干成了什么。”李强在第三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强调,“聚焦富民”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寻策,立足自身实际汇聚富民惠民的“三十六计”。
起而寻策,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江苏6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中最大最穷的成子湖片区,中扬镇扶贫产业园内一片红红火火。记者走进上海吉龙塑胶公司,等待装箱出口的皮划艇堆满仓库。公司负责人介绍,“十一”期间加班加点不休息,工人加工资,企业赶订单,让黄金周真正成为“绩效周”“富民周”。
市场之手助力,
“互联网+”致富
鼠标轻点,网上沟通,记录地址,准备发货……这就是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秉常村村民闵兆霞每天的“工作”。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网店,她把自家的茶叶、板栗、鱼虾卖到了天南海北,年收入超10万元。闵兆霞说,最近正在做节日期间的促销方案,过了“十一”还有“双十一”,要把“黄金周”变成“黄金月”。
走进徐州、宿迁、连云港等苏北农村,几乎每个镇的沿街商铺里都立着“农村电商示范点”的标牌。就连七旬老农的嘴里都时不时蹦出一句“B2C”“C2C”。这些细节变化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宿豫区丁嘴镇种植黄花菜有数百年历史,鼎盛时期种植面积数万亩,后因价格波动效益低下,种植面积一度萎缩到仅200亩。当农民都认为种黄花菜没“钱途”时,镇里鼓励种植大户建冷库,开发休闲食品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紧接着,镇里又发动27个家庭农场抱团结成合作社联盟,一口气在淘宝、京东上开出100多个网店,叫响“丁嘴金菜”的品牌。几年下来,全镇黄花菜成方连片种植5000多亩,亩均效益稳定在8000元左右,直接带动3700多农户就业。
“江苏现代农业搞了好多年,涌现出一大批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淘宝、京东、苏宁云商等电商巨头都把触角伸向农村。一个要下乡,一个要上网,‘现代农业’和‘互联网+’在江苏激情相拥,释放巨大的‘富能量’。”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东台西瓜、盱眙龙虾、宝应荷藕、泗洪大米、溧阳白芹、金山翠芽、天目湖白茶、阳澄湖大闸蟹……一大批地方特色农产品上了网,打开了一片富民新天地。在丹阳市云阳街道迈村,老支书王金和带着村民“白天拿镰刀,晚上握鼠标”,今年“吟春碧芽”茶叶销售4800万元。
“互联网+”不但富了农民,更富了集体。10年前睢宁沙集镇,村民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今天的沙集镇,网店数超过3万家,人均年收入1.8万元,直接带动21万人就业……一整面“荣誉墙”见证这个苏北小镇的富民实践。
勤劳之手给力,
“千方百计”带富
江苏大地激昂的“富民乐章”中,一个精彩的“变奏”尤为可喜——脱贫致富不再“等靠要”,小康要用勤劳双手去创造。
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曾是黄茅革命老区重点扶贫村,俞巷组村民王保萍原来是个贫困户。几年前,在村干部挂钩帮扶下开了间小店。村里发展花木产业,她就在店前挂黑板“卖信息”,一条供求信息只收一块钱,最多时挂出50块小黑板。近两年买卖信息都上了网,她又成功转型网店“掌柜的”,去年收入过百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富婆”。富起来的王保萍没闲着,今年又主动承担起三户村民的脱贫帮扶任务。她深有体会地说:“赶上好时代,只要手脚勤快都能富起来!”
增收致富不但要“手脚勤”,更需“脑子勤”。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世业镇先锋村四季春农业园的葡萄大棚,发现这里的大棚和传统大棚不一样——长高了,游客进来再也不用弯腰。以前葡萄是“摘了卖”,现在卖的就是“摘葡萄”。
思路一转天地宽。在邳州市姚庄村,一条3公里长的银杏小道经网友随手一拍,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用后,变成了“火”遍全球的最美“时空隧道”。村里算了一笔账,假设把“时空隧道”沿线的银杏树当资源卖,不过两三百万元;做成生态旅游,去年秋天一个月就引来了350万游客!
省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千方百计”。何为“千方百计”?没有亮点要去找亮点,没有资源就去“借”资源。位于浙皖苏三省交界的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村东南有一座不足百米的庙瓦山,把隔壁天目湖遮挡得严严实实。去年,村里投入两百万元修了一条盘山公路,打响了“登白塔,看天目”的名头,“借”来价值十亿的美景,引得自驾游客蜂拥而至。“富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老喊着穷穷穷,难难难。”白塔村党委书记欧阳华自豪地说,全村3000多人,如今吃上“旅游饭”的超过一大半。
背景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十三五”期间深化“五方挂钩”帮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汇聚合力。所谓“五方挂钩”,即确定苏北经济薄弱县(市、区)后,组织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发挥各方优势,加强帮扶支持,不脱贫不脱钩。
省扶贫办相关人士介绍,江苏精准扶贫是对低收入人口精确识别、动态管理,实行“一户一策”、分类帮扶。以全省乡村人口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为主要帮扶对象。通过努力,到2020年使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
特写
雨中送暖“拔穷根”
“远景能源科技20万元、江苏康缘药业10万元、法尔胜集团10万元……”8月19日上午9点半,宿迁大地暴雨如注,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座无虚席,一场特殊的“雨”中送暖行动正在举行。
“没想到这么大的雨,这么多人一早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农村,关心我们的脱贫发展。”唐圩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说,他们村是“十三五”期间省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575人。精准扶贫捐赠仪式当天一大早,村民们闻讯从四面八方冒雨赶来,把议事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中央号召‘万企帮万村’,江苏有‘百企帮百村’扶贫活动,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帮助欠发达地区尽快脱贫奔小康,是我们企业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远景能源科技公司代表短暂的发言中没有客套话,只说“社会责任”。
企业来了,挂钩帮扶单位来了,社会各界的爱心都到场了。宿迁市扶贫办主任杨彩林宣布:一批江苏“千人计划”专家学者慷慨解囊,筹资17.3万元,捐赠给唐圩村用于产业扶贫和村级建设。
接下来的环节更让村民们心“暖”透。王亚彬等7户身患大病、因病致贫的低收入家庭领到了由社会各界爱心捐助的1万元大病救助金。紧接着,南京市儿童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派出的专家组在一楼大厅开展义诊……短短半小时的活动,没有领导讲话,没有企业推介,全是奔着富民目的来,带来真金白银的“干货”。
“家门口就业工程、西甜瓜项目、高炮建设出租、组级道路铺设……”唐圩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一块块展板公示每一项脱贫工程的启动进展和完成期限。活动结束时,王建向各位来宾拍胸脯:“我保证,每一分钱都‘精准’地花在刀刃上!两年内一定‘断穷根’,一户不少,全员脱贫!”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