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是大寒第二天,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时,铜梁区新华村外的一片荷塘里,徐耀中等人已开始工作:内穿数层棉衣外罩塑胶防水服,下到冰冷刺骨的水中采藕。当重庆日报记者到达时,他们每个人身后水面上都飘满了莲藕。
每采一斤莲藕,挖藕人可获得0.6元的收入,这些天来,徐耀中已“进账”1.3万元。蔡金云是这片面积上千亩藕塘的主人,从云阳搬迁到铜梁的19年间,这位外来者已成功带动当地百余户村民种莲藕致富,有了“藕王”的名头。回望来时路,蔡金云感慨地说:“莲藕好吃藕难挖,努力就会有回报。” “跟着蔡老板,年年收入有保障” “嘭嘭嘭”声中,汽油机全力开动,高压水枪冲走了塘底的淤泥,徐耀中变魔术似的从水下将莲藕一根根抽出来,随手抛在身后,水面上漂满了莲藕,“要赶在春节价格最好的时候上市,只能争分夺秒抢时间。” 今年54岁的徐耀中来自梁平区回龙镇云阳村,自去年7月起,他就带着自己的兄弟、侄子等七八个人在这里采藕,每人每天可采藕300至400斤,收入200元以上,经验丰富的熟手每天收入可达400元,还有雇主提供免费的三餐。 “从去年7月起,可一直干到今年3月。这边种莲藕的人比较多,每年都能赚个两三万元。”徐耀中说,近年来铜梁莲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不少像他一样的外地挖藕工。在他的带动下,今年村里有10多名乡亲一起来“掘金”。 寒冬时节,挖藕并不轻松,劳动者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外,还需掌握技巧,“轻手入泥、虎口夹紧,挥臂带泥、顺藕细理,这样既省力也不会伤手。”不仅如此,挖藕工们还要分工合作,将莲藕洗净、运输到公路边。“累是累点儿,但跟着蔡老板,年年收入有保障,我很知足!”老徐笑着说。 “不轻易服输,认准了就要干!” 铜梁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以平滩镇、土桥镇等为核心的10余个镇街已发展莲藕种植4万亩,每年向重庆主城提供8万吨莲藕,占市场份额的近50%,这也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多个区县上千农民加入采藕“大军”,年挖藕收入总额超过5000万元。 铜梁莲藕产业的壮大,与“藕王”蔡金云有着密切关联。蔡金云原是云阳县的农民。2000年,一家人从云阳来到平滩镇新华村落户后,他养过猪、卖过肉,也外出打过工,还曾跑过运输,但始终没赚到钱。 2003年的一天,蔡金云到璧山帮人拉莲藕,发现当地莲藕不仅亩产高达5000多斤,还非常畅销。发现商机的蔡金云认为平滩镇也适宜种藕。于是,2004年,他把自家的承包田和流转的20多亩田全部改种莲藕,还跑到璧山请人指导技术。 然而,接下来的两年,大水、旱灾轮番上阵,蔡金云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最窘迫的时候,他请不起挖藕工人,自己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十个手指甲都刨烂了。“不轻易服输,认准了就要干!”第三年,蔡金云把握准市场需求,将莲藕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当年获益近50万元。 新华村十社的黄建兴看到蔡金云种莲藕收益不错,也开始跟着种。从当初的10多亩逐年增加到120多亩,如今年收入有30多万元。2008年,蔡金云创办了铜梁金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包括黄建兴在内的1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今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余户,种植莲藕7000多亩,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在发展中,蔡金云还摸索出“藕种提纯复壮”品种改良技术,种出的莲藕不仅个头大、产量高,还皮薄肉厚、脆嫩爽口,他便打出了“移民藕”的市场品牌。随后,蔡金云又以合作社为基础,分期培训了一支100多人的种植技工和采藕骨干队伍,还牵头成立了铜梁莲藕产业协会,带动全区莲藕产业发展到现在的4万余亩。 “那么多人跟我们干,更要看得远一些” 紧靠着蔡金云家,是一座巨大的钢架式建筑,后面是100吨的冻库,前面是仓库。一台大马力的拖拉机十分抢眼。在一个角落里,记者发现了一架无人机。“那是用来喷洒生物农药的。”蔡金云自豪地说。 2014年,蔡金云的合作社发展莲藕至6000多亩,因为规模大、人手不足、藕田分散等原因,施药治虫成了一大难题。得知无人机效率高且防治效果好,蔡金云花费了13万元从上海购买了我市首个用于农业生产的无人机,将以往30个工人一个月的施药工期一下子缩短至一个星期。今年,尝到甜头的蔡金云决定再投入10多万元添置两台高性价比无人机。 在铜梁的产业有了基础后,蔡金云又将目光转移到库区,在巫溪及湖北利川等地流转土地近1000亩种起了莲藕。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还免费提供相关技术指导。目前,蔡金云牵头的金荣蔬菜种植合作社依托莲藕产业,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及外地农户1000多人走上种藕增收路。 “有那么多人跟着我们干,更要看得远一些。”蔡金云说,今年,合作社花费60多万元订购了一套莲子及荷叶加工设备,准备进行产品再加工提升附加值,春节后将进行试运行。在与合作社成员们的沟通后,他还决定探索新的市场端,计划在铜梁城郊流转土地,发展集莲荷、垂钓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继续深挖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人致富。 张国勇 王亚同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