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鏉忔灄闀  莲花寺  龙扬镇

武楼村:“三变”蹚出强村富民路

2021-03-02 10:16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李琴

 “资源变资产给村里年增收入28万元,村集体资金变股金年增收入60余万元,村民变股东让全村村民人均年增收800元。”2月24日上午,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武楼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张桂云喜滋滋地给记者算起了村里推行“三变改革”后的红利账。2018年,这个村实施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农村“三变”改革,此项改革让武楼村由集体经济空白村一跃成为年集体经济收入超80万元的经济强村。截至2020年底,全村34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这些年来,俺们村不仅集体积累体量大了,也由原来的‘软弱涣散村’变身‘先锋村’,由原来的‘脏乱差村’变成了现在的‘美好乡村示范村’。”说起变化,张桂云脸上写满了改革带来的成就感。

武楼村地处萧县西部,2018年前是一个典型“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不健全,集体经济零积累,各项工作均处全镇垫底状态。为彻底改变武楼村被动局面,张庄寨镇于2018年初重新从强调配了村“两委”班子。新班子上任后,从村情出发,紧扣正在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闯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资源变资产盘活整村经济

2月24日上午,萧县张庄寨镇武楼行政村的农机大户陈杰正忙着检修拖拉机,准备春耕。热情的陈杰见到记者便打开话匣子,说起租赁村里2台农机的创业历程。“俺从2018年开始租赁村里的农机,靠农机务工收入超过5万元,再加上俺自家300亩小麦、玉米收割节省的2万余元费用,当年总收入就达7万余元。”他边说边竖起大拇指称赞村里搞的资源变资产办法好,让俺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陈杰口中的“资源变资产”是这个村把村里的土地、水塘、拖拉机等资源变成资产租赁给致富能力强的新型农民,让他们通过租赁村资产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工作中,该村党总支一班人利用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王建同在其所在单位皖北煤电集团协调来的340万元和村里协调的近200万元的资金资源,购买11台大型农业机械,筹建一座冷库,建起50亩果蔬大棚的集体资产,他们把这些村资产全部承租给村民。

王建同算了一笔经济账,11台大型农机年租金收入15万元,50亩果蔬大棚年回收租金10万元,30亩鱼塘收入3万元,他一边掰着手指算账,一边乐呵呵地说:“我们村仅资源变资产一项收入就达28万元。”

农民变股东涨满村民钱袋

在资源变资产措施推动下,这个村一年间冒出了5家农业合作社。“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了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座右铭。但是,现有经营土地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壮大需求。为全面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经过调研论证,大胆推出了“农民变股东”的第二步改革。

“土地能入股,农民变股东。”2018年8月,这个村刚推出这项改革,一下子就在村里炸开了锅。一时间,村民的质疑声不断涌向村干部。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组成5个工作组深入村民家中讲政策、谈前景、引例证。经过3天的宣传,50户青年农民首先同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股份制生产。

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首先把200亩集体土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同时,村干部们全部率先把自家土地入股给农业企业。“村干部都入股了,我看这事行”,村民武连在邻里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村民们逐渐形成了土地入股的共识。截至当年9月底,全村土地入股的股东达300户入股土地1000多亩,亩均增收800元,村集体土地入股收入10万元。

有了资金的企业家们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让农产品插上科技翅膀飞入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据了解,2018年,5家企业当年创收200余万元,比个体经营增收近150万元,产值翻了三番。77岁的股东武言文聊起刚入股的想法时说:“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把土地交给人家种植一怕有风险,二怕土地收不回来,经过这一年的入股,俺心里踏实了。”他接着算了一笔账:“俺家14亩土地自己种每年纯收入不到7000元,俺把这些土地入股后收入达1.5万元,再加上俺一年在合作社打工收入的6000元,俺一年收入就超过2万元。”

资金变股金铸强村积累

近年来,武楼村依据村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企业。2018年来,该村先后创建了皖豫藤艺编织、咏新家具、光伏电站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扩大生产中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2019年初,经村党总支决定推行“资金变股金”的第三步改革。

2019年二月初,该村把积累的50万元集体资金和协调用来的60万元资金,全部入股这些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的企业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全面更新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仅半年时间就取得了产品翻两番、收入翻3倍的良好局面。皖豫藤椅厂就是受益这项措施的企业之一。该厂厂长张长坦说,2019年初,企业因缺少发展资金,一度有下马的想法,村党支部书记张桂云了解情况后,主动给他送来40万元的入股资金,这些资金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年产量也由原来的1.2万套藤编产品猛增到去年的3万多套,年增收近100万元。他由衷地说:“是村里的资金入股让俺的企业由弱变强、由小作坊变成初具规模的乡村企业。”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