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姬永刚:脚踩泥土苦干实干踏实干 奋勇争先勇担当

2018-09-13 11:28 中国乡镇网(原创)

       (中国乡镇网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带着空杯心态、带着寻师问道、推动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带着全力提升陕西华州区莲花寺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水平,建设秦东旅游名镇的目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8月26日至8月31日,陕西华州区莲花寺镇党委副书记姬永刚参加了陕西华州区“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在浙江省委党校为期一周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
        这次培训,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度非常高,环环紧扣,非常扎实,把学习到的理论或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学习氛围非常好。期间,每名学员都认真聆听,记写笔记,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和经验之谈。每天的课程结束后,每名学员都坚持撰写心得体会,在晚上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收获、谈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学习效果非常好,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提升了个人工作能力及个人魅力,达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学习期间,在浙江省省委党校培训班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员们实际考察学习了杭州市美丽乡建设示范点。所到之处都是布置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服务美,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在的乡镇与浙江先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与短板,感觉有距离,有压力,还有十点深刻体会,总的来说就是“十气”。
       一是党引领带新气。建立健全“
建+”工作机制。一方面,创新组织设置形式,以建示范区“联村组织”为统领,村支部为支撑,产业链等特色支部为拓展,推动组织架构由地域型向功能型转变,以建引领区域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细化员服务管理。打破单个村员教育管理各自为阵的格局,建立区域化的统一员共管机制,全面推行员量化积分管理和网格化服务,充分发挥区域内联村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安吉的“生态+文化”模式,还是萧山的“节庆+民宿”模式,还是其它新的发展模式,无不是党建引领下,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达到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跟着干,最大限度激发创业干事激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规划科学接地气。浙江省坚持规划先行、全域规划,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规划体系。桐庐县按照“四美三宜”(“四美”即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三宜”即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以“一套规划、两大节点、三大产业、四个一体化、五个桐庐”为主要内容的“12345”行动(即:着眼全域,科学编制一套彰显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阳光民生、落地可行和项目支撑;着眼连线成片,着力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的亮点和重要节点,以突出集聚、突显特色来打造节点,以5条乡村风情带串连节点;着眼富民美村,大力培育有利于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工业”三大特色产业;着眼全民共享,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四个一体化,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环境卫生、城乡文化文明一体化;着眼城乡统筹,致力建设风景桐庐、低碳桐庐、人文桐庐、开放桐庐、幸福桐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围绕总体目标和“12345”行动,县政府相继出台《风景桐庐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秀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83个行政村整治规划,重点细化完善了32个中心村和3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规划,做到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对接”。科学规划,为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长效制度化保障。
        三是突出主题有灵气。每一个示范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且不是低级重复的,千篇一律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亮点。比如:环溪村注重打造“清莲环溪”,把村庄当成景点来规划、建设,打造国内最美丽乡村。荻浦村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赏,洋溢着时尚的乡土气息。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基础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成功都是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的结果。
       四是主动宣传拢人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和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优势,推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移动APP、二维码、无线监控等智慧应用技术和设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运用,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实现wifi全覆盖,打造智慧农村建设的样本和示范。大力推进污水治理终端网络监控和流量监测,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传感计量以及农户分类二维码管理,加强美丽乡村智慧安防建设和管理,提升美丽乡村智慧化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体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五是注重细节显文气。环溪村以周姓居多挖掘到由周敦颐十四代后裔迁居至此,建造周敦颐塑像,历史名人的植入直接提升了该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慕名而来的游客是络绎不绝。还有村中古树,古建筑上保护的很好,一些古树长达800余年,石桥也是康熙年间建造的。在老师的专题培训中得知,桐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年代久远的建筑县级层面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从法律的层面保护了古建筑,提高了村民保护古建筑的自觉性与警觉性。让大家看到这些,不由自主的记住了乡情,留住乡愁。
       六是干部示范树正气。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越来越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有的党员干部放下自己的企业、一心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有的党员干部带头拆违拆旧、出资出力。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村党委书记吴清江是村民心中可靠的“领头雁”,提出了“爱我博儒桥五带头:家里、邻里、组里和睦我带头;路边、河边、屋边整洁我带头;尊老、爱幼、和谐风气我带头;勤劳、致富、富裕勤俭我带头;遵纪、守法、乡风文明我带头”。在他的带领下,博儒桥村从一个“市级经济薄弱村”,转为人人羡慕的富裕村,成为集餐饮、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小集镇”;从传统的耕田种地到以工促农、工农结合,现在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自掏腰包众筹建起一个个精品小公园。
        七是群众参与冒热气杭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抓好环境突击整治工作的同时,通过试行推进“一组两会”村民协商自治机制,对涉及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道路硬化、户型改造、新村建设等大事都由“一组两会”开会决定,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失信惩戒等制度也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施,切实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跳出农村环境“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制定了《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在房前屋后卫生清理、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费缴纳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建立激励奖惩机制,按照乡村建设工作目标专项考评结果,对表现优异的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对不达标的给予一定处罚。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纪问责。此外,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激励机制、诚信惩戒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八是创新开拓有朝气。皋城村的千桃园不是为了采摘,销售,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刺激促进消费,也加速了房屋出售、房价的增长,通过短短五年时间,房价从7000元增长到28000元,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荻浦村从前存在的牛棚猪舍在村建设过程中没有被拆除,而是将其留下进行创新改造再利用,成为了今天的“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吸引了更多人来此旅游观光,创收经济。
       九是生态环保聚才气。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桐庐县2017年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大关,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40%以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荣誉,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每一个人都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十是走在前列扬名气。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2017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余元,连续31年居于全国各省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71.1﹪,居全国之首,走在了前列。
       一周的学习时间转眼结束,但是这短短的一周时间,却使他充分认识到浙江省这个美丽乡村的首创地,它的发展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用“党建也是生产力”,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
      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表示定当学习他们苦干实干,敢作敢为的作风,立足本职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加快发展中谱写美丽宜居莲花寺镇建设的新篇章。(特约通讯员:吴妮)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叶冬梅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