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0月22日电题:直面难题勇担当——记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 新华社记者谷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重庆市巫山县的自然之美与文化韵味,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传颂至今。人人都爱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却鲜有人知道这片壮美山河给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抛出了怎样的难题。 李春奎说,当年巫山县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美和远、交通不便、全县难找一块平地。再加上移民问题遗留未解、库区生态责任巨大,李春奎为现状发愁,更为发展心忧。 解决移民信访难题,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巫山县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动迁移民近9万人。多年来,移民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累积了一批国家挂牌信访老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统建房侵占问题。 全县在移民攻坚时期累计建设移民统建房55万余平方米,其中近15万平方米2770套住房和门面房被占用。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用作待安置移民的周转房后拒不退出,有的是安排给移民后因其不接受统建房安置方式而拒不销号,还有的被私自非法转租甚至出售。一些群众受利益驱使,不断上访,成为巫山县“最难啃”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2014年,时任县长的李春奎下定决心,亲自担任县统建房清理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抽调精干力量,在充分讨论、审慎决策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强力推进。 历时两年,抽丝剥茧,通过干部带头、部门主动、群众参与、依法打击,政法部门处置了一批从统建房矛盾中非法获利的“蛀虫”,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也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成功清收统建房2700多套,回收现金2亿余元,并一举解决了2000多个积压多年的信访问题。 时任巫山县信访办主任的卢存红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年能够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难题,靠的就是李书记的担当。” 基层就是“办公室”,抢险扶贫在一线 和李春奎共事的干部们都说这位书记腿脚很勤快,爱往一线跑。平时走村串户,李春奎能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危急时刻冲上一线,则能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4年的“9.1特大洪灾”让时任巫山县民政局救灾科科长的黄江阳记忆犹新。他说,那一天若不是李春奎提前一晚部署,后果不堪设想。 天气预报显示9月1日有持续强降雨,8月31日下午,时任县长的李春奎见雨势渐大,心中不安,决定当晚8时30分召开全县地灾防治紧急工作会。会后,所有乡镇干部赶回去抢险救灾,李春奎也连夜奔赴情况最危急的当阳乡。 暴雨滂沱,滑坡和泥石流阻断了道路,李春奎和当阳乡干部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落石,靠着骑摩托车和徒步,艰难跋涉6个多小时,才抵达了当阳乡。抢险工作立即展开,黄江阳回忆说,在一处峡谷地带有8户人家,把他们全部撤离后仅10分钟,那片房屋就全部被洪水冲毁了。 此后的8天8夜里,李春奎都在抢险救灾一线坚守着。 与抢险相比,扶贫攻坚是一条更长的战线。到巫山县工作7年来,李春奎走遍了全县305个行政村。“我发现60%的贫困群众分布在非贫困村,所以及时调整了资金力量,让非贫困村与贫困村扶贫工作统筹推进。” 在走访中,李春奎还发现,有的群众从收入指标上看并不属于贫困人口,却有着其他方面的实际困难,也需要得到帮扶。李春奎说,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群众的获得感也正是这样增加的。 变“蜀道难”为坦途,让百姓绿色发展致富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客观条件导致交通闭塞。要想富,多修路。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出身的李春奎想,能不能彻底改变“蜀道之难”? 为了破解发展瓶颈,李春奎领着专家上路了。他们在崇山峻岭间勘测考察,谋划布局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方案。在李春奎的积极争取下,一大批国家和市级重大交通项目落户巫山。预计到2020年,巫山县将同时拥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能为巫山县带来游客和物流大幅增长。 巫山县坐拥长江巫峡和大宁河小三峡的壮美风光,既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又是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一道“紧箍咒”。在渝西地区工作多年、工业发展经验较为丰富的李春奎来到巫山后,却取消了大宁河畔的工业园区项目,选择了以生态保护为先。如今,距县城仅1公里的大宁河畔是一派山村景象,风光宜人。 目前,巫山县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推动“旅游+”全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巫山县接待游客12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9亿元。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成效,经济作物比重达到65%。好生态留住了,老百姓也更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