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鏉忔灄闀  莲花寺  龙扬镇

李健:职业教育同样是一条成才的路

2021-02-20 10:36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李琴

微信图片_20210208190733(108718)-20210219144137

原标题:独木桥外,出路何在?——《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提案背后的故事

采访对象:李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记者 王亦凡)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呼吁给大专生要“名分”的新闻,迅速登顶网络热搜榜,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增设“副学士”学位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有质疑者表示,只给一个“名分”并不能改变现状。

接踵而至的讨论与质疑声背后,是规模数以百万计的高职高专生。李健表示,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一半以上,却没有适合他们的学位。

增设“副学士”学位只是改变的第一步。李健撰写了《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提案,建议加快修改我国现有的学位体系,完善学位制度。

这件提案入选了全国政协2019年度(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好提案。

提案得到认可,离不开李健多年来身处教学一线岗位,立足本职工作、扎实调研的努力。

“名分”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学位?”

“学位是一个评价,评价你的专业知识是否达到了要求。”

采访中,李健的一句“自问自答”,对学位二字作了通俗的解释。

在大众的观念中,学位与学历经常被混淆,其实二者相去甚远。学历表示学习经历,比如完成了本科学习就是本科学历,学位则表示通过学习取得学识并达到了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三级两类”的学位体系,即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别。这一体系中,并没有专科这一层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并没有对应的学位,只有学历证书。

在李健看来,没有学位,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的评定标准比较模糊,不足以激励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全社会的层面上看,缺少学位,难免显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低人一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职业教育在很多人心中并不完全受认可。

“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李健说,职业教育绝不低人一等,同样是一条成才的道路。

李健曾前往湖南怀化、江苏吴中等地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在那里,他看到学生们大多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就读于职业院校只是想学个技能,未来找到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这让他忧心忡忡:“对他们来说,找到工作似乎比干好工作更重要。”

得不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可,何谈追求?因此,授予学位,让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认可,在李健看来是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步。

有质疑声认为设立“副学士”学位形式大于意义。对此,李健回应称:“给予‘名分’,是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打基础。如果把职业教育改革比喻成万里长征,这最多是迈出了第一步。”

李健对增设学位的后续也有思考,他的构想是为学校和学生都设立相应的标准,只有办学办得好的学校才能够授予学位,也只有学习学得好的学生才能够获得学位。这样的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学校办好教育,也推动学生努力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技术创新还是严重不足?”

李健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源于一次芬兰访学的经历。

2007年,李健在芬兰访问学习,当时芬兰的创新力在全球排名前列,当地企业诺基亚也是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在那里,我看见了跟我们国家大学培养体系差异很大的一个教育体系。”至今提起来,李健对此依然印象深刻:“当地非常重视高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教育跟企业跟经济的结合。高校会直接从企业的实操部门聘请老师,这些具有长期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的工程师,能够进行更加职业化的教学,教授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

“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实行了‘双聘制’,同时聘请了校内和校外的教师。”李健表示,双边制度的设计固然是好的,但在应用过程中,校外的教师起到的更多是辅助作用。

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李健常年身处高等教育一线岗位,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有更深的感触。

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4002万,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每年“就业难”都成为热门话题。

另一方面,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2021年1月26日,人社部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多达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新晋排行25个短缺职业中,有15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60%。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在多数领域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高端制造的能力和技术却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多个领域被“卡脖子”。

“我一直在思考,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了,为什么实业界还这么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技术创新还是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李健。

李健认为,这几年发达国家对我们“卡脖子”,深刻暴露出我们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短板。要突破现状,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还需要高端制造人才。“在高端制造领域,大量生产的细节需要依赖劳动者的技艺完成,而不是机器。从长期来看,要想彻底扭转这种态势,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需要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个比较大的变革,靠修修补补的小改动,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态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这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掣肘。”李健说。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查阅了国内国外的很多资料,结合几年来走访各地的调研,寻找破题之策,这才有了2019年他提交的这份提案。

提案中,李健的建言不止步于职业教育,除了增设“副学士”学位,他还提出,要对目前“三级两类”的学位体系进行改革。

“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是1981年开始实施的,已经过去了40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李健认为,“三级两类”的学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可以拓宽学位类型,建立起包括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三种学位类型,分别致力于培育高层次学术人才、高层次应用人才和高层次职业人才。

“应共同构成回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李健在提案中写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灵活多样,再建构起富有弹性的学位对接机制,保障各类学生、毕业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发展需求,在不同学位类型间灵活选择。

好提案要做到“三有”

在李健心中,写好一件提案不容易,写一件好提案更不容易。

“好提案,首先要选题准,然后还要写得好。”在李健看来,选题准,就是提案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

写得好,就是需要做到“三有”: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李健表示,提案首先要反映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对问题的形成展开一定程度的分析,最后要落实在建议上,提出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三者完备,才称得上是一件‘好提案’。”

此前,李健始终坚持高标准履职尽责,积极建言,既关注社会民生热点,也看向不易被大众关注的角落——

2014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中,他为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2015年,他提交了关于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免费高中教育的提案,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发声;

2016年,在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调研、协商座谈会上,他为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

《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2019年度好提案,李健很开心,因为这说明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虽然为大专生要“名分”一事将李健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面对各方质疑,李健的内心仍感到很欣慰。“因为争议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关注,而关注的声音多了,也许就能推动改变。”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健又递交了一件关于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提案。

连续两年为此发声,是因为李健希望能让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让职业教育成为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对于李健的提案,教育部多次给予回应。李健还了解到,对同样提议设立“副学士”学位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副学士学位的建议”,教育部也在回复中提及,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立法五年规划。下一步,将就是否设置副学士学位进一步广泛听取意见,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工作中统筹考虑。

李健的发声有了回响。职业教育的春天也在一步步走近。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

在教育部举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的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独木桥之外,更多的路浮现出来。

李健深知,学位条例牵扯太广,修订难度极大。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多看多听多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手记

培育产业工人“后备力量”

王亦凡

李健委员没想到,因为一件提案,自己竟然像“网红”一样,也在热搜榜上走了一圈,还引发了网友的一番“辩论”。

不过,这件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提案,除了立场鲜明地给大专生要“名分”外,还从增设副学士学位、形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级、每一层级学位可设置三类学位类型、建构富有弹性的学位对接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政协委员、教授、学者……多重身份地来回切换,让李健不仅在专业领域拥有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他在履职方面有了更接地气儿的“养料”。

身处高校,李健做得最多的事是授课,相处最多的人是学生,这让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学校的课程设置却鲜少涉及就业技能,更偏重于学术教学。

学术与实践脱了节,怎么办?在李健看来,这是由我国的学位体系决定的。我国现行的“三级两类”学位体系中,只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边界模糊,且沿袭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涵盖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学位层级衔接机制不畅,不同层级、类别的学位制度也弹性不足。

教育有服务国家发展的目的。现今的学位制度颁布于1981年,当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学术、科研人才的培养。但40年过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日新月异。当前中国正处在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然而,当“中国制造”的追求由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时,产业工人队伍却多少拖了后腿:没有受过系统技术职业教育的产业工人,可以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却难以适应专业化、精品化的产业新需求。

在李健看来,产业工人由弱到强,才能提振“中国制造”的精气神儿,而正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也正是技术工人的“后备力量”。在采访中,李健多次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强化人才培养。”

作为常年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李健称得上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者,教授的经济学课程也更偏重理论层面。这样的背景下,李健为何对高等职业教育加以关注,并连续两年就相关话题撰写提案?

交谈之后,答案跃于纸上:担当。

李健时时刻刻牢记作为政协委员的担当,在教学工作中也不忘思考,才有了这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好提案”。

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社会也要逐步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我们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终会到来。(作者: 王亦凡)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