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黄昏,贵州安顺市顶云街道办事处村民罗玉兴(音)吃完晚饭,背着小孙女与丈夫走出家门开始散步。走出村里纵横田地边精致的石板路,沿着6车道灞凌大道平坦的人行道,20多分钟后就到“顶云经验”纪念园,这是自2015年以来天气晴好时,这她与丈夫必做的一件事,2017起两人的身影中多了小孙女。 “我看城里人过得也是我们这样的生活。”46岁的她乐呵呵地说,“土地流转,家里买了车跑运输,女儿出嫁了,儿子与媳妇就在几公里外的县城打工,日子此起前些年好过太多了。” 那些年,那些人 41年前,因为温饱问题“铤而走险”的顶云人,没有想到当年只为吃饱肚子的举动会成为中国农村改革重要的篇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集体所有制生产方式,导致农村和农业发展极为滞后,导致温饱问题成为主要社会问题之一。1976年安顺顶云乡饥饿成灾,在民众的推选下,38岁的陈高忠担任村长,带领几个年轻人将村里的土地分包到生产小组,次年粮食丰收,贵州省委、省政府认同并推广了这一举措,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经验推出。 至此,这个在中国大陆版图上微不足道的乡村,因最早实行“包产到户”而被总结为“顶云经验”,“南顶云、北凤阳”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 如今健在的陈高忠、陈忠富和陶天云三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在陈高忠儿子绿意匝地的小院中,回忆当年打破禁忌试水“定产到组”的往事,依旧激情澎湃。“1976年的冬天,各村寨都有饿死人的消息,最初就想与其饿着等死不如闯一下。”“搞不好就要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受批判’‘坐班房’!”在陈高忠的提议下,全村通过“赌咒发誓”、“打手模印”的方式,先后悄悄把土地定产到组、包产到户,当地民众的生活大为改善,温饱问题全面解决。 1978年中央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联产承包责任制,顶云人大胆探索的这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对推动农村土地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顶云乡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顶云经验”的发源地石板井村,被称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 从“顶云经验”到“顶云精神” “在‘顶云经验’影响下,当地人有着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时任关岭县书记、安顺市人大副主任王猛舟告诉中新网记者:“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伊始,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走在前列的还是顶云。”2008年关岭县绿化率达到50%以上,这在以石漠化著称的贵州关岭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贵州关岭县与安徽凤阳缔结友好并签署互助协议,双方取长补短学习经验。 也正是这一年,被时光淡忘的“顶云经验”再度被提起。县里修建了“顶云经验纪念园”,这是一个没有围墙且朴素的广场,一座简洁的混凝纪念碑,三个立面分别写着:“顶云经验纪念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字样,简洁而大气,碑座下面雕刻着当年领头“包产到户”的五位老人形象。 “我觉得不甘落后、敢闯敢干不服输的顶云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面临这么多困难的时候更要去大胆尝试,我们不能简单把它理解为包产到户,虽然时间过去了,但是精神是不变的,只是形式不一样,具体做法不一样而已。”现任关岭县委书记黄波说。 如今,在关岭一项名曰“五户联保”的措施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且成效显著:实行2名专业养殖户带动3名贫困户养殖“关岭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二产、三产发展,推动全民脱贫奔小康。 2017年关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7元和7992元,分别增长9.4%、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小康实现率预计达95.47%。 以沪昆高铁关岭站建成为契机,局促的关岭县城向西延展中心区域面积扩大至9.3平方公里,是原来的3倍多。老城区通过旧城改造,让窄仄的城市有了“呼吸空间”,关岭人更愿意把新建的民族广场叫“好人广场”,因为全县民意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张榜公布在广场显著位置。 在乡村,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基础的乡村振兴计划正在有序推进,通过易地搬迁,将贫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同时解决就业问题,让民众搬出来,留下来、富起来。 记者在关岭灞凌大道边的产业园区看到,一家正在为广州某服装厂进行的服装加工的车间里,虽已入夜仍然灯火通明,工人们边踩着缝纫机边聊天,而这些20岁到近60岁不等的工人,两年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与土地、气候争斗的农民,如今业已成装扮时尚的产业工人。 从“关岭精神”到“贵州奋进”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城,关岭小城镇建设让人意外,这个大部分海拔在800至1500米之间的城镇,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一个冰雪小镇,修建了室内滑雪场,在小镇里还有专业赛马场,每到节假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顶云经验”正在成为“顶云精神”。 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认为:通过顶云人“穷则思变”的具体实践,对转变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创新,而形成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的“顶云精神”,为安顺的发展中带来了许多精神动力。 除了黄果树大瀑布,安顺最为人知的还有“塘约经验”。这个与贵州六盘水的“三变改革”一道载入了中国农村、农业改革的历史。 尤其回眸过去这10年,安顺却有扬剑出鞘的态势,各项深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让安顺顺势而立。从安顺“塘约经验”,探索“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也激活了农民的内生动力。 而普定秀水村创新提出的“秀水五股”模式,通过党政领路、企业帮扶、村民参与的方式,促进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三无”贫困村向小康村转变,其经验也成为贵州农村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探索。 所谓“五股”是指当地把所有的盈利收入划分为“人头股”“孝亲股”“土地股”“笑(效)益股”“发展股”。受益于“秀水五股”的村民张家洪,入股之后,一家三口一年的工资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用他的话来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村会有今天的样子。 从包产到户,到今天重新走集体产业道路,安顺不停的在试水,取得了有典型意义的成果。 2017年以来,安顺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0亿元,增长1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90亿元,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5亿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25元和8932元,分别增长9%、10%。过去的几年,在贵州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安顺市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位居该省第五,摆脱了过去在贵州长期挂末的局面。 如果说,“顶云经验”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而这个“经验”背后正是贵州、乃至于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将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中。 |